2019年暑期K12教育行业的生源争夺战还历历在目,2020年春天又迎来了疫情“黑天鹅”,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教育行业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爆发。
在线教育模式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无线移动设备、大数据等信息科技带来的变革,新兴技术将带动用户体验、服务内容和消费场景的变更,而APP作为教学场景的应用载体,更是增速迅猛,这背后存在一些可以关注的点。
教育APP市场百花齐放,有何内在逻辑?
据艾瑞数据统计,中国在线教育APP月独立设备总数持续增长,截止到2019年6月达4.1亿台,“作业帮”等作业类APP、“有道词典”等单词类APP持续霸榜。搜题、批改作业类产品从2012年来一直是在线教育两大流量王者,实用价值较高。外语单词类教育APP更常年霸占app store付费版,其用户付费意愿和使用量都经得住考验,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甚至认为:“外语类APP最适合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移动学习已经全面超越PC学习”。
另外,“作业帮家长版(现改名作业帮口算)”、“互助文档”、“小猿口算”等作业类APP流量增长最快。网校之外,家长端、口算APP成为巨头布局的新赛道,教育培训是个很复杂的行业,尤其像K12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使用者和付费者是分离的,从商业角度看,学生用户大多是无效用户,而家长端正是商业变现和用户培养的新选择。
随着近年来监管和政策导向的介入,政府官方推行的综合类、考证类产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2019年1月上线的"学习强国"APP在6月份月活超过了2400万台,“一起考教师"APP的月活增速达到了133.3%。
而校内教育信息化产品,也伴随着教育信息化2.0政策的落地迅速落实,“晓黑板”、“智学网”两款校内教育信息化APP的月活增速分别达到了143.3%和70.2%,这说明在线教育正从校外培训逐渐向校内教育领域渗透。
单从在线教育招生规模上看,2019年暑假期间,K12领域的学而思和作业帮入口班招生人数突破纷纷突破150万,猿辅导突破100万,这标志着,在线教育行业首次实现单一公司招生人数破百万。在线教育公司“入口课”整体招生规模直逼1000万人次,参培率开始冲刺10%。在资本最为火热的K12领域即将诞生一个千亿美金市值的在线教育公司。
政策扶持,资本助推,相关细分领域开始被巨头挖掘,多方因素构成了教育APP市场的热潮。
技术赋能+内容为核,成教育APP的破局关键
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以及去年微信对“打卡返利”套路的封杀,在线教育曾经优于线下的获客便利,现在也面临枯竭。原以为需要暂时偃旗息鼓,谁知疫情“黑天鹅”来袭,在线教育行业迎来了一波空前绝后的流量雨。
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一方面,各大在线教育平台纷纷通过“免费课”、“低价课”等方式,吸引来了巨额流量。“腾讯课堂”APP以直播互动为特色冲至app store教育板块首位,搜题、口算类APP紧随其后,学前教育、驾考教育类APP也获得较多关注,实现用户量的大幅上涨。有数据统计,疫情期间至少有2亿中小学生涌向在线教育平台。另一方面,60万线下教培机构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线上转型之路。
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吸引大量流量固然值得高兴,但谁也无法保证用户不是冲着“免费”、“低价”这样的红利而来,服务以及体验上留不下用户,那么后续很难保证持增长持续性。
其实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培行业的本质都是不会变的,用户在在线教育平台学习,课程质量是最核心的,能让家长和学生持续买单的还是体验和效果。在线教育的体验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教研和教师是否足够优质,另一方面是技术体验是否足够流畅和个性化。
内容和技术两手抓,才能真正在服务上实现突破。首先,教培行业需要尽可能提供优质、持续、稳定的教学内容供给,严格把关师资品控和教学内容,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品。其次,要做好用户分层,对不同黏性和忠诚度的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
另外,机构也要常态化地了解最新技术,通过技术赋能业务,让技术浸润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例如此前,好未来推出的两个AI产品也应用于“双师课堂”,“魔镜”主要负责采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行为数据,提供测评分析结果,“WISROOM”则专注提升课堂互动。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
作为应用载体,提高教育类APP的技术实力无疑是最直观的,产品迭代方面,疫情期间重点围绕使用体验进行升级,猿辅导优化了班课主页、学而思网校新增直播课一键投屏电视功能,通过提升产品的易用性促进用户留存。上述提到的“作业帮口算”、“学而思网校”等在线教育APP都已经开始强化渠道信息辨别能力,采用第三方SDK openinstall的服务,在私域流量渠道(教育分销)、线上课程分享、线下广告渠道等方面都能追踪用户来源,高考志愿填表类APP“高考e志愿”也借此开发了一套引导分级安装系统,从而实现用户分层,以及精细化运营。
教育APP未来应探索进入课堂,成为教学工具
与火热的在线教育市场相比,能够真正在课堂中使用的APP却寥寥无几。虽然近年来部分校园都有推出官方APP,但都仅用于校园管理和教研考核,学生端也只是用于成绩查询、考勤统计等课外功能。由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在教室的使用限制,即便真的开发出课堂专用APP,也毫无用武之地。
但是不妨以发达国家作为参考,畅想一下未来。近年来BYOD(自带设备)模式在国外逐渐兴起,学生自带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AD)等移动设备去上课,不仅解放双肩,也可以不受学习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帮每个学生打造属于他自己的学习计划。
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转变师生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角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整合。
当然,现阶段课堂不允许自带设备的原因很多,比如无法管控学生操作、屏幕伤害视力、互动性不够、设备成本过高等问题,目前也有一些APP在作出这方面的尝试,像“袋鼠家”、“熊孩宝”等APP可以远程监控,管理部分手机功能,再比如疫情期间火了一把的“钉钉”APP,老师可以调桌面、调摄像头、视频打卡,这些产品都为课堂BYOD模式做出了一些探索性贡献。
教育APP应该回归本质,依托大数据和个性化打造,通过数字化的触点精准触达用户,实现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这才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最大的优势。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自我思维的发展,太过通用的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未来比拼的是谁更懂教育场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