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诺奖得主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

三诺奖得主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两院新增139名院士和49名外籍院士;火箭军首位女将军李贤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结果11月22日公布。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64位院士和20位外籍院士;中国工程...…

三诺奖得主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
两院新增139名院士和49名外籍院士;火箭军首位女将军李贤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结果11月22日公布。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64位院士和20位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两院新当选院士中各有6名女性,20名中科院外籍院士中包括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值得注意的是,火箭军历史上首位女将军李贤玉,当选为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新京报讯 昨日,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共新增选139名院士,以及外籍院士49人。北大清华各有7人和6人当选两院院士。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人来自民企。

北大清华“贡献”13名新院士

高校一直是院士输出“大户”。中科院新增院士中有38位来自高校,占比接近六成。工程院新增院士中有37名来自高校。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高校就有13人新当选两院院士,占比接近新增选院士数量的“一成”。

其中,北京大学7人新当选两院院士,入选人数为全国高校第一。清华大学6位教师新当选两院院士。

5位候选人通过特别推荐机制当选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专门制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特别推荐评审暂行办法》,对从事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工作的涉密候选人进行特别推荐和评审,并增加了5个特别名额予以支持,今年共有5位候选人通过特别推荐机制当选。

同时,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继续加强对新兴和交叉学科的支持,今年有4名候选人通过新兴和交叉推荐评审机制当选。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民营企业的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王坚是阿里云创始人,中国唯一自研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建设者,推动中国IT产业从IOE(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和EMC存储)向云计算转变。

除了王坚,吴汉明也来自民企,他是芯创智(北京)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追访1

中科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55.7岁

此次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后第3次增选。增选工作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启动,经过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以及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等程序,最终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11人,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技术科学部15人。

根据统计,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5.7岁,比2015年提高1.6岁。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87.5%。新当选院士中有6名女性。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共有院士833人,外籍院士108人。

新晋院士中,最年轻的是42岁的孙斌勇。2005年起,孙斌勇入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此后一直致力于典型群无穷维表示论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在今年年初,他完成的成果“典型群表示论”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数学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除了审稿、在教学上指导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可以自己学习,做研究。

追访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5人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新当选的外籍院士共来自12个国家,其中美国8人,法国2人,澳大利亚、奥地利、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荷兰、加拿大、瑞典、意大利、英国各1人;哈萨克斯坦、意大利2国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有5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候选人当选。

其中,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是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杰哈·莫罗(Gérard Albert Mourou)和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arl Barry Sharpless)。

伯纳德·L·费林加被称为分子马达的第一人。1999年,他研发出能在同方向持续旋转的分子旋转叶片。在分子马达的基础上,他成功地让一个比马达大上1万倍的玻璃杯旋转,还设计了一辆纳米车。2016年,他和另外两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去年,他在上海获“中国绿卡”。

杰哈·莫罗去年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他所开创的技术在工业与医药领域广泛应用,例如,眼科手术正是借助最锋利的激光束完成的。

卡尔·巴里·夏普利斯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夏普利斯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与夏普利斯环氧化反应,是现代有机合成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一贡献,他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近年来,他一直关注着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为推动中国化学界和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 焦点

火箭军首位女将军当选 北大毕业后入伍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名女性。其中,火箭军历史上首位女将军李贤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出生于1965年4月的李贤玉,身上有着诸多耀眼的标签:当年黑龙江的理科状元、北大硕士生、女少将、女导弹专家,她还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她是第九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5年7月6日,在原二炮部队晋升将官军衔仪式上,李贤玉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火箭军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李贤玉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朝鲜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1982年,17岁的她摘得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当时前沿的无线电物理专业。

“来到了北大,才发觉人外有人。”她刚到北大时“学习很吃力”,4年后,她在全班第一个获得本系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

1990年7月硕士毕业后,正值大学生留学热、经商热。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随导师去看望原二炮部队的一位老领导。这位领导对她说:“像你这样掌握高新知识的年轻人,如果能到导弹部队工作,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随后她参军入伍,进入原二炮部队。

1992年,部队开始筹建第一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时年28岁的李贤玉,成为科研团队里年龄最小的技术人员,承担了网络总体构建和实时数据传输两项攻关任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指挥自动化系统成型。1995年盛夏,原二炮奉命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获得成功。当时一位军委首长对李贤玉连说了三个“不简单”。

该项目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先河,成为全军的“标志工程”,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也获记三等功。

2003年后,原二炮委派当时刚刚担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的李贤玉,负责某机动指挥系统的研制攻关任务。

经过几年的奋战,2006年,李贤玉的成果在军事演习中亮相。当时的二炮首长称赞她:“能把这么多系统‘统’起来,真是了不起!别看一个弱女子,能顶咱们好几个导弹旅长。”

这套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因此荣立二等功。

李贤玉还是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总师组成员,她花费六年时间,建成了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国剑网”。

2007年,李贤玉率先提出自主研发指挥信息系统软件。3年后,这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指挥信息系统问世。

近几年全国两会,李贤玉都会带来她的议案和建议,多与军队信息化建设有关。“信息化是高端技术的博弈,核心技术买不来,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李贤玉认为。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李贤玉说:“我这个人没多么远大的目标、多么长远的打算。我的特点在于,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有机会,一定能抓住。不管干什么,有踏实和坚持,铁定能干好。”

除李贤玉外,一同当选两院院士的将军还有:国防科技大学姚富强少将;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少将;陆军工程大学校长王金龙少将等。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记者 张璐 许腾飞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