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回应减负争议:须有增有减、把握好度

11月5日,在教育部通气会上,澎湃新闻提问,当前学生减负引起社会热议,前有《南京家长已疯》刷屏,后有浙江中小学生减负征求意见稿引争议,对于各地减负措施如何看待,如何科学合理减负?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11月5日,在教育部通气会上,澎湃新闻提问,当前学生减负引起社会热议,前有《南京家长已疯》刷屏,后有浙江中小学生减负征求意见稿引争议,对于各地减负措施如何看待,如何科学合理减负?

  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回答表示,南京相关方面已经回复,主要是对减负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简单化引起了社会和一些家长的误解。而浙江减负三十条是面向社会的征求意见稿,背后的目的是根据社会大众的反映和实际感受,进一步完善,不是最后的执行结果。作业时间的规定实际上其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

  他强调,推进减负工作必须保持定力,遵循规律,综合考虑各方的诉求,有增有减,把握好度。

  减负在不同阶段,针对的重点不同

  俞伟跃在回答中表示,减负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工程,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都有责任。减轻中小学学业负担,不能简单地通过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观,有增有减,减去强化训练,应试刷题,校外超前超标不合理负担,增加美育体育,特别是补上劳动教育短板,避免出现无差别、无目的、强制性的减负。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中高考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导向,解决好指挥棒的问题。

  针对社会上“减负没有成效”的说法,俞伟跃指出,减负并非没有成效,而是在一定阶段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他进一步解释,减负是一个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体进行了6个阶段的减负,从最初的改进教学内容的减负,推进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课程的融合到遏制片面应试减负,推进课程改革减负,纠正课程内容繁难偏旧问题,再到深化学校治理减负,校内减负取得成效。

  目前,学生学业的主要负担来自于校外。面对新情况,减负又成为一个新问题。

  “从2017年到现在,主要是减轻过重的课外负担,主要是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问题,以开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为入口,提高育人水平为着力点,综合施策,系统减负。”俞伟跃说。

  他指出,一年多以来,校外减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比如,面向中小学的全国性竞赛缩减为29项,主要为综合素质拓展类的项目,并从源头上剪断社会培训、竞赛与中小学招生录取挂钩的利益链。

  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负担,成才必须要付出应有的努力

  有家长认为,不应该再给自己的孩子减负,而有人则表示应该将减负进行到底,学业负担到底应该如何理解?

  俞伟跃解释道,合理的学业负担是必须的,学习不可能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合理的学业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

  他指出,我们制定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标准、科学设置内容和各学科比例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基本依据,学生完成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对应的任务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应该付出的必要努力,这不应该是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负不是降低课程标准,不是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成才必须要付出应有的努力。

  此外,负担的感受因人而异,同样的课程,不同的环境、兴趣、习惯、学习能力会造成学生全体或者个体对学习压力的感受不一样。目前,通过数据调查,义务教育阶段有7成学生感到学业压力不大。

  就国际比较而言,俞伟跃表示,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课内学业负担在中上收入水平国家中大体处于中等水平,总体是适度的。

  过度负担还与学校教育教学密切相关。俞伟跃指出,有的学校办学能力不高,教书教学能力不强,仍然存在搞题海战术等问题,造成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同时,有的学校存在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及时进行帮助、因材施教的情况,使得这些学生感到学业压力过重。

  “我们目前正从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水平来加以解决。”他说道,此外,过重负担是还受到社会严重影响,比如社会上存在唯学历是举的用人制度直接引导了家长的育人观念。同时,一些政府受政绩观影响,片面以清北率、一本率等升学指标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观念和压力逐级传递给学校、老师、学生。一些地方掐尖招生,也加剧了社会焦虑。

  原标题:教育部就近期减负话题答澎湃:推进减负须有增有减、把握好度

转自:澎湃新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