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摆烂”现象引关注!研究团队揭示心理特征 与干预路径

近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关于高职学生“摆烂”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报告。该研究基于对全省10所高职院校1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深入剖析了高职学生“摆烂”心理的核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项研究不仅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社会各界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背景:“摆烂”现象的兴起与青年亚文化

“摆烂”一词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广泛流行,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它指的是一种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选择放弃努力、任由事态发展的消极态度。高职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其“摆烂”现象不仅反映了外部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揭示了学生内部的心理危机。

研究团队负责人卢佳怡表示:“高职学生的‘摆烂’现象并非简单的懒惰或逃避,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研究方法:扎根理论与量化分析相结合

研究团队采用了扎根理论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深度访谈获取了40名自认为“摆烂”的高职学生的一手资料,随后通过三级编码(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提取出“摆烂”心理特征的四个核心范畴:**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成就动机和人际交往**。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编制了《高职学生“摆烂”心理特征量表》,并对1200名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信度和效度检验,研究团队确认了量表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摆烂”心理的四大特征

1.低自我概念:许多“摆烂”学生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常常因为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足而否定自己,导致自尊心低下,表现出消极颓废的生活态度。

2.低自我效能:这些学生长期处于负面环境中,经历挫折后自我效能感降低,面对困难时缺乏自信,容易产生无力感。

3.低成就动机:他们缺乏创造性和挑战精神,做事缺乏动力,往往将成功归因于运气,而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导致自暴自弃。

4.人际关系危机:部分“摆烂”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选择封闭自我,拒绝与他人交往。

现状分析:高职学生“摆烂”现象的分布与影响因素

研究团队还分析了“摆烂”现象在不同学生群体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女生的“摆烂”倾向略高于男生,城镇学生的“摆烂”倾向略高于农村学生。此外,民办高职高专学生的“摆烂”倾向整体高于公办高职高专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摆烂”倾向比高年级更为严重。

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家庭富有的学生“摆烂”倾向略高,而家庭中等和困难的学生“摆烂”倾向相对较低。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与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心态的影响有关。

多维干预策略:研究团队从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提出系统性对策

学校层面: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建立心理咨询网络;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机会;营造积极校园文化。

家庭层面:避免过度施压或放任,注重情感沟通;经济困难家庭可寻求助学支持,优越家庭需强化价值观引导。

社会层面: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完善就业支持平台;加强网络环境监管,传播正能量内容。

学生自身:通过目标拆解提升自我效能,参与社团活动改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管理技巧重塑积极心态。

研究团队成员朱彩丽表示:“‘摆烂’现象并非不可逆转,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学生可以重新找回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动力。”

结语: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

这项研究首次尝试对高职学生的“摆烂”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并构建了四因素模型。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这一成果,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学生克服“摆烂”心理,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探讨“摆烂”现象的内在机制,并进一步开发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助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