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讲记【连载之十一】

念根:小乘法也讲究精进呐,念念在道啊!就不能有一个妄想,什么叫打妄想啊?你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如果念个观世音……你都是打妄想,你都不能往生,你不能成就80。…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念根:小乘法也讲究精进呐,念念在道啊!就不能有一个妄想,什么叫打妄想啊?你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如果念个观世音……你都是打妄想,你都不能往生,你不能成就80。即使不打妄想你都不能成就,因为你不明白什么是阿弥陀佛,是不是啊?何况你不是这样,是不是更不能成就啊?有些人还自以为能修会修,能修什么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啊,我们到哪里去参加开光,到哪里去参加放生,到哪里去参加拜忏……」,这是杂修!你不是净土,还自己认命为净土。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坐在这个念佛堂,你不要动,最多看看《无量寿经》光盘;但是我们修大乘佛法,时时、事事、处处皆是道场,是不是?你怎么样想都行,你只要明白了什么是佛,你怎么样修都行,多自在啊!

有些人说,「我们就是一句佛号」,他是一句佛号吗?一会儿是一句佛号,一会是一句地藏菩萨号,一会儿又是观世音菩萨号,一会儿是开光,一会儿放生,一会儿又去抱小孙子,是不是?这是一句佛号吗?你真正是一句佛号,也还可以讲,是不是?应该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号,连吃饭都是送过来吃,一边吃着饭,一边「阿弥陀佛」;可你并不是这样,还以此来抗拒大法。所以要好好想想这种糟糕的局面呐!

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不管大法小法,你果真能做到,总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日。你是修净土的,就定在一句佛号之中;你是修禅宗的,就定在这个如如不动、灵明不昧的境界中;你如果修外道火观,你就定在火中,吃在火里,睡在火里,把一团火丢到肚子里,它也不会把你的心肝五脏烫烂的,你自己已经是火;修水观,你定在一滩水中,把你扔到水里去,过个十年八年捞出来,你还是活的,因为你就是水了,这叫「定」。那修「如来大定」呢,我们知道,耳闻目睹一切万法都是我一心之所变现;然后烦恼习气现前的时候呢,「哎呀,谁是谁啊,谁不是谁啊」——他心里始终保持清净平等,在生时、病时、死时,它都是这一念,灵明不昧,多自在!这叫「定」,叫「性定」,叫「自性本定」。

慧根:他在定中,清净心现前,这个时候他在某些局部方面知道了这部法的来龙去脉:禅宗见到那种空性;净土宗感受到相似佛那种自在的法味。那么这个「慧」还表现在自己在对周边环境的心态的调整。

「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五种力,前面的「五根」是打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加功用行,增长法力道力。大乘法很简单,即信、即进、即念、即定、即慧;他不历修证,一步登天,次第圆融。你不能讲它没有次第,或者有次第;但是他次第圆融于当下这一念。当下就是「信、进、念、定、慧」,你刻骨铭心知道万法都是我,这本身是不是定?是不是慧啊?

七菩提分,又叫七觉分或者七觉支。所谓「七菩提分」,是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增长:

一者,择法觉支(支就是分),也叫「择法眼」,没有智慧你不会选择。我们不是要证菩提果吗?第一就要会选择。许多人不会选择,先入为主,这是没有智慧的。修行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否定、不断提升的过程。佛打了一个比方,两个人出门取宝,碰到一堆麻,每人挑了一担;再往前走碰到一堆绳,张三放下麻挑起绳走,李四嫌麻烦,我就是这个麻好;又往前走,碰到一堆布,张三又放下一担绳,挑起一捆布,李四还是一捆麻;再往前走碰到一堆金子,张三放下担上的布,挑走一担金,李四呢,到家还是一捆麻。现在有些人,「不行,我就是一句佛号」!你一句佛号怎么样啊?你真见性了,再去修也不迟嘛!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绝?多少人念佛念到临死的时候还不知道怎么个长短。

这第一菩提分就是要我们破除先入为主。什么叫先入为主啊?用自己知道的一点点可怜巴巴的东西把自己束缚起来,不肯越雷池半步,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上古时候没有监狱,谁犯了罪,周围画一个圈子,站在这里服刑,动就砍你的脑袋。我们是自己在画地为牢,让自己坐监狱。

诸位,《阿弥陀经》从头到尾哪一句话讲唸佛就能够往生,你找出来,再不服气你把《无量寿经》拿出来。因为涉及到择,不得不讲这个法啊!之前有无量的法门,到了《妙法莲华经》,佛讲「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只有《法华经》是真理,其它都是不究竟不了义的。《法华经》是王,《楞严经》是王,要懂得选择。不要先入为主,自以为是。不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你所有的经都不懂,你不知道它在讲什么。所以「七菩提分」,第一法便是教你选择。

太原有一对老夫妻在家里看了十几年光盘,自以为都懂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太太到慈航净苑去听法,一个礼拜以后回去跟老汉讲:「老伴儿啊,我们过去都白学了,是自以为懂,我现在听了一个礼拜都懂了,你赶快去听师父讲经」。老汉听了几个星期,怎么样都听不懂,但是他有智慧,为什么别人听得懂?中间好几次都要打退堂鼓要走,想想不忍心走,万一这是真理,我岂不是白白地错过了?横下一条心看个水落石出,对也好错也好,要明白。两个月满了以后,一下子明白了,高兴得不得了。

我经常跟一些修行人讲:你认可这个法也好,不认可也好,这都不重要,关键你要把它看懂,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你不看懂,你讲是对,你讲认可,这是迷信,没有用;你没有看懂,你不认可,讲不对,这还是妄语。老佛爷临终之前教诲得清楚明白,就是没有人听!不惜千里迢迢,买飞机票,花时间到处去跑,而不肯把心定下来学习《楞严经》81。

二者,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佛历来鞭策懈怠,懈怠的人不能成就。在此呢,也可以与前面讲的四大精进联系起来观照,选择最好的法门来进,并且不要懈怠。

三者,喜觉支。它不是情执,是一种法喜,也可以说是一种「解脱知见」。我曾经遇到过先后有两三位菩萨跟我讲:「师父啊,过去我乐于助人,勇猛精进,就是有一条过不了关:对恩将仇报的人,我忍不过这股气;而现在这个关突破了——人家明明背后讲我的坏话,造谣毁谤,我发觉我怎么就恨不起来了?」大家明白吗?这个人已经成佛,是「分真即佛」。这就叫一修一切修,他这一关突破便关关突破,很简单。他清醒的时候是这样,梦中是这样,病中是这样,定中是这样,中阴身期间还是这样,这种习气伴随他生生世世。什么叫「证道」?这就叫「证道」。自己得到了这种感受,叫「解脱知见」。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已经解脱」,根本不用怀疑,这就叫法喜,是不是?这种法喜是不可以用凡夫的心态来衡量。

我们要开智慧啊!当我们想到要竭尽全力来建设正法道场,大力流通讲经光盘、圆教讲记,乃至连生命都可以毫不犹豫地供养众生的时候,你是真正解脱了。如果今天在火车站有一笔生意,只要去露个面,你就可以拿到一百万美元;但是今天师父在这儿讲经,有个人告诉你了,哎呀,你高兴得不得了,「我差点到火车站去了,还是到师父这里听经要紧。」这就是法喜。你明白自己已经解脱,已经开智慧。没有师父在这里讲经,你不妨去把一百万美元拿过来,行善积德哪里不能用啊?但是要权衡利弊。你能因此听一句大法,生一念欢喜心,佛在《法华经》讲——这比金银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的功德福报大无量倍,明白吗?我们要学会比较,学会印证自己,检点自己。听到有人侮辱我、诽谤我,却能如如不动,反而对此人生起怜悯心,你解脱了。

四者,除觉支。这个好解释,除去我们的烦恼习气,除去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论、错误的行为。这种烦恼习气在佛法里叫「思惑」。凭心而论,即使是不懂得佛法的人,他都知道好歹;可是要改变自己的烦恼习气,要有智慧,要有定力,要发大愿。绝大多数人不存在能不能改的问题,只存在愿不愿改。我经常劝导修行人,你可发愿半天、一天、乃至三天,这期间内,我就是一心想到怎样让别人快乐,怎样让周围的环境安定——没有一个念为自己。然后你再总结,哪种生活好?你一定讲是无我更自在,是不是啊?可是我们由于无量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心能转境,而是心被境转。这就是一种懈怠。

讲到现在,我不知道有没有哪一位菩萨按照这种开示,去体验半天或者三天无我的生活;如果有的话,请举手。你们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自在啊?这一天有没有烦恼啊?你如果能把这个半天变成一个月,乃至变成一年,我告诉你啊,你的精神状态会大大改观。我希望更多的同修加入进来,进行这项自我实践。大多数人都是知道自己这个习气不好,又想改;但是呢,他讲改不掉。改不掉是假的,不愿改是真的。没有改不掉的东西,脑袋都可以给人家,这个烦恼习气你就扔不掉?所以叫作「除」。

五者,舍觉支。舍跟除相似,但是意义各有所重。这个舍是舍去我们修行中的境界,不要执着,防止走火入魔82。不管是禅宗还是净土,修到一定时候会出现异常现象:闻到一股异香;看到各种各样的彩色光环;或者在梦中、定中或者大白天,看到地下冒出一尊佛;天花板掉下来一尊菩萨;墙壁里挤出一名仙人;或者看到经书每一个字都在闪闪发光;或者头脑里看不到人却听见有声音在跟自己对话等等这种种的境界。我们既不要去追求和攀缘,也不要恐惧,你只要任其自然,无动于衷。你要用心也可以,劝境界中的人听我讲经说法,跟我一起读诵,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一样问他,这都叫「舍」。往往出现这些境界,有些人忘乎所以,要么认为自己已经成佛、成圣、成仙,要么惶惶不可终日,认为遇到恶魔、恶鬼、恶神。

那么这些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呢?《楞严经》讲得比较详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可能是佛菩萨来加持你;有些可能是过去世中的亲朋好友来鼓励你;有些也可能是冤亲债主变化成佛圣仙人的形象来戏弄你;有些呢,是自己的幻想成真,你脑子里对那些殊胜庄严的境界想得太多了,想象成真;有些呢,是自己过去世中的情况在这个时空点来重新出现;有些是你未来世中,未来几天、几个月、几年可能要发生的事情,提前让你知道。这些情况很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你如果再执着,必走火入魔。今天看到经书每个字闪闪发光,大喜过望,这下「成佛」了;第二天再读经的时候怎么还没有现光呢?嗳,一动念,马上又现光了,从此你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各样的境界来戏弄你。你看到的都是花花世界,最后你神魂颠倒,这就是冤家债主捉弄你。这样的事情可多了!

对这种情况「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那是禅宗的办法,对境界一概不理;圆顿大教则不是。对于一个明心见性的菩萨,是「佛来佛度,魔来魔度」,来了统统跟在老师后面好好修行,是不是?他带你到哪里,你只管去,不要怕,到哪里「如来藏」传达到哪里。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在十法界战无不胜。你要我的命,给你;这条命一丢,马上又一个更殊胜的命过来,这叫「舍」。

现在有些人修的什么什么宗,开了一个天眼,开了一个天耳,有了一个他心通,知道你前世,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讲你是走火入魔都还是抬举你,你还够不上走火入魔的资格,你是个小魔小鬼而已。鬼都有五种神通,你算老几啊?你就是能飞到天上去腾云驾雾都是外道!二十八层天的天人谁不会腾云驾雾、排山倒海啊!鬼都能拳打须弥山,打得粉碎。而智慧功德在于我们心性的提高,这就是妙法。

所以「舍」是不是前面的「择」啊?用智慧来选择。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法门的第一关就是「舍」,把所有的动相舍掉,然后进入静相。静相里什么也没有,胆小的人吓得要自杀。许多人在动相里就在执着,才到了第一关就不想走了,何况要过六关呐!

六者,定觉支。跟五根五力的定区别在于:前者是讲质量,讲定力,讲道行,这里的「定」是作为一种心态的调节,可以用静止来解释,静下来什么也不想,保持一种心态。六个菩提分的前三与后三各有相似之处,前面的择也好,进也好,喜也好,它都带有动、观之义;后三个菩提分呢,除也好,舍也好,定也好,都带有静、止、不动之义。因为前三与后三有这么两个特点,所以出现了第七个菩提分,叫作「念觉支」。

七者,念觉支。这里的「念」跟五根五力的念不一样,前者是表行持,修行不能只讲不干,只悟不行。这里的「念」是作为一种开关调节,特别是修禅定的同修,要好好把持。当妄念乱动的时候,选择「除、舍、定」中的一法,或者二法并用,或者三法俱用,把心静止下来,趋向于动静平衡;当我们比较懈怠、困倦、昏沉的时候,在「择、进、喜」三分里选择一分,或者二分并用,或者三分俱用,把昏沉的心提一提,趋向于动静平衡。这是修禅宗静功那种特有的心态用功,保持一种平衡,否则容易走火入魔。动得太多容易着喜魔、狂魔、快乐魔,心态太沉容易产生悲魔、死魔、病魔。

佛在《楞严经》讲了修行中五十种阴魔境界,而古今中外能够把《楞严经》读懂听懂的人没有几个。那么从现在起,各位自己酝酿酝酿,你有没有愿望想把这部经读懂,这将解决你生生世世以来的大成就。无量百千万亿生生世世的大福报由今生把定。在《法华经》叫「以道受乐」,你生生世世都是大富大贵大智之人。

八圣道分:指「正见、正思维、正言、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也叫「八正道分」。这是证得小乘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是四圣谛中道谛的最重要修行方法。我们讲解「八圣道分」,是把大乘和小乘圆融起来理解。各位宜加用心,不可偏执。

第一个圣道叫「正见」。「正见」就是佛知佛见(小乘法指四圣谛法,大乘法指一乘实相),与世间法相对照,属于世界观问题。所谓世界观,就是我们怎样从全局上、根本上、战略上来把握对世间万事万法的认知。世界观的改变是一个根本的改变,也就是讲心法啊!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一切都是受世界观的支配,叫「正见」,由正见才演绎出以下的七种正道。

第二个圣道叫「正思维」。世界观是一种根本的知见,在其指导之下,我们对于自身以及对于周边的社会环境、人事环境、自然环境,怎样去看,怎样去思考,怎样用心来分析,叫「正思维」。

第三个圣道是「正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一个人只要开口讲话,就是在做宣传,不是对这个世界的吉祥加持,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污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往往造口业所受到的报应非常重。因为你污染了世界,污染了别人,要好好地把住口业这个关。起心动念必然有果报,讲出口来,果报要翻倍了。如果是正知正见讲出口来,就功德无量。佛法是平等法,就看怎样善用其心。

修行人「相见无杂言,互勉念佛声」。在一起只谈修行,与修行无关之事不提,就念佛;只要是修行都叫念佛,把心放在道上,放在法上。当然也可以把它简化为就念阿弥陀佛,但这是皮毛而已;但讲阿弥陀佛总比讲无聊的话好一些。「你吃饭了没有啊?这几天打牌了没有啊?手气怎么样啊?」是不是啊?你这是在误导众生,误人子弟。不要讲人我是非,当然我们有备而去,有意度化一些人,你不妨用一些世间俗话跟他套近乎,这另当别论,那叫智慧。

第四个圣道叫「正业」,这不是指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戒淫、戒盗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行住坐卧之中,以正念而住。

第五个圣道是「正命」。特指修行人所从事的职业。在佛法里分两种业:一种叫「白业」,一种叫「黑业」。所谓「白业」,就是五金啊、蔬菜啊、织布啊,等等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众生身心健康的职业;那么如果是杀猪宰羊、贩卖肉鱼、开歌厅舞厅、开赌馆、涉及到杀生、伤风败俗的职业,统统叫「黑业」,必受恶报。

职业,俗说为活命的手段,在佛法里有几种饭不能吃,叫作「四邪命」。

一者,方口食。指修行人专门拉拢信徒,交际应酬,攀缘官府,攀缘大户人家,为什么?一开口,他供养的多。你找平民百姓,给你一块两块,他心里还沉甸甸的;你找大富豪,他十块钱拿不出手,一给就是一百,是不是?他能忖度众生的这种心理。禁方口食,这就破除修行人的贪心,当然,为了建设道场,教化众生,又当别论,看你的用心。

二者,下口食。出家人自己种地、种菜,这是佛陀当年不允许的。出家人要托钵乞食,所谓「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以令身心安稳,智慧增长。当然在佛陀的时代,社会环境许可,能做得到。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陆,甚至很多地方都看不起出家人,哪里能靠托钵乞食呢?没有这个条件了。在今天的泰国、锡兰等南传佛教国家和地区等还能维持这种修行方式,其它地方已经行不通了。佛法不是死板的,为了保持生命力,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三者,仰口食。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些人专门观测天象,在王宫中专门负责这一类的记录,这些都有历史记载。那么也防止一些修行人以这种习气来作为谋生的手段。比如说,占卜星宿、星相,为人说祸福吉凶,以此受人恭敬、供养。

四者,维口食。通常指算命、卜卦、看风水、咒术这些事情,但这些学问凭心而论,它并不是假的,也是一种启蒙佛法。它能正确地分析一定时空点内的一些天人鬼畜、六道众生之间的恩恩怨怨。有些人出于正直,他以此帮助你排忧解难,劝你念佛学佛;有一些人以此故弄玄虚,诈骗钱财,叫「维口食」。这是讲「正命」。

第六个圣道叫「正勤」或者「正精进」。「五根五力」的「进」是作为一种心态,「七菩提分」的「进」是作为一种力量。这里的「正精进」是表质量,不讲究质量,你越精进越糟糕,背离真心本来面目越远。

第七个圣道叫「正念」。「五根五力」的念是表数量,表行,「七菩提分」的「念」是表一种开关调节,这里的「念」是表质量,这里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小乘法中,以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等种种修行方法为「正念」,并能够保持它。如果你念佛时想吃东西或者想救人,再比如念佛时想到观音菩萨,这都是失去正念。因为你不知不觉心被境转。所以正念偏重于定学。

在圆顿法中,只要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你心开意解,头头是道。头头是道即是要求我们念念在道,境界当前,一念之观,想都不要想,自性就流露出分别智慧。富楼那尊者为什么说法第一啊?他就是正念,以音声轮教人,讲经说法想都不用想,出口成章,是表这个法。这是一种功夫,就靠我们时常提起观照。

怎么「正念」呢?别人骗你五百万,你的烦恼心都生不起来,这叫「正念」。如果开始起了烦恼,然后想想,骗子是谁啊?我是谁啊?五百万又是谁啊?这就叫「正思维」。落入正思维已经比正念低了一个等级,这是我们成就的功夫。讲经说法也是的,往往我们讲了一个妙法的时候,不需要思维的,信口开河,讲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讲的什么,这就是「正念」,叫自性流露。你如果照着稿子来念的话,不叫正念,最多叫正思维,不容易开智慧,也不容易叫别人开智慧。凡是自性流露的东西,特别容易与众生道交感应,这就是一种气氛,能够让听闻佛法的众生随文入观。所以佛的教体是演讲,对不对?不光是讲,还带有表演,这个表演就是自性流露,就是「正念」。

第八个圣道叫「正定」。在「五根五力」的定相对而言也是表质量,但是那个质量比较小,是表事定。在「七菩提分」的「定」,它是表示一种心态相对的不动、静止。小乘法的正定从初禅到灭尽定都有,都是摄心一处,保持寂静,不向外驰散。这里的「正定」不一样,「法华三昧、楞严大定」是「一切禅定之王」,是「性定」,「自性本定」。唯有「法华大定、楞严大定」称为「正定」。所以各种各样的智慧最后要万法归宗,归「第一义谛之定」83。

再讲「四圣谛」。道谛是专门对治集谛。集谛是造成苦报之因。所谓「灭谛」,这个灭也是通大小乘,小乘人灭分段生死——六道凡夫既有「分断生死」,又有「变易生死」,这两种虚妄之命——小乘人通过三十七道品那种修行,超越六道轮回,解脱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

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可以从两种角度来观照:一种呢,从现量、现相来看,具足六根。包括那些畜生道在内,一段一段的生命,有形有相;第二种呢,从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六道轮回来看,这段是人,下一段是鬼,下一段是畜生,下下段是天,怎么样怎么样……包括生生世世,它是不是一样的肉团呐?不一定。

那么超越了这种分段生死的阿罗汉,他就是保持一个灵体;像四空天的天人一样,再也没有肉团身拖累——后者是在一定时间内解脱了分段生死,但是由于他的根本的那个三界六道中的粗重见思烦恼没有破除,所以时机到了以后,仍然不免堕落到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那么对于菩萨大士来讲,不仅破除了分段生死,而且破除了一分或者几分、十几分、几十分变易生死。这个「变易生死」佛把它分为四十二分。这是菩萨在修证过程中要逐步解决的问题。那么到了究竟如来果位,他破除了分段生死,而且破除了四十二分变易生死,那是真正的圆寂,那才叫真正的灭度。那么当证到佛果,注意,灭当下即是生。生灭的灭不是寂灭的灭;寂灭是没有生,没有灭,还没有中流。

那么《心经》里讲的「无苦集灭道」,是指在空性如来藏中,没有苦集灭道这四个法——这是按照禅宗的修法——破除一切相,见真空之性。那么讲到究竟义,这苦集灭道不能说无,也不能说有,而是由我们的真心本性随缘现有现无。在苦集灭道这四圣法没有出世之前,它在不在我们心里啊?在。那么在显现为苦集灭道之后,四圣谛当下是不是我们原来那个无形无相的心啊?所以这个妙有,当下就是无形无相的真空。

还是那个比喻:孙悟空摇身一变为茶杯,茶杯当下是不是孙悟空啊?在没有变茶杯之前,那个孙悟空当下是不是茶杯啊?作如是的观照。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你讲空,讲有,讲在,讲不在,统统正确,是不是?都是我们一个念。

「无智亦无得」:这是讲菩萨法,开始涉及到智慧。严格地来讲,小乘法不能叫智慧,它属于世间善法。在佛法里呢,把修行的次第大体上划分为「人、天、声、缘、藏、通、别、圆」八个次第。

人和天是凡夫法,修五戒得人身,五戒十善加四禅八定,可以得到天人果报;修四圣谛,证阿罗汉;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声闻法和缘觉法既可以都说为小乘,也可以把缘觉法说为中乘。二者属于小乘圣人。藏、通、别、圆,这是大乘法;也有的把藏教也说为是小乘法——藏教菩萨发的方便菩提心很大,他要成佛,要出世度众生;但是他修持的方法跟小乘人几乎一样——修六度万行,行善断恶,在这个方面执着——但是他能发方便菩提心,这也涉及到智慧,但他不能明心见性。

通教,是从空门而入,破一切相而归于真空之性。修得好他能证一分空智,但是只能证一分。那么别教呢,他证空智以后要从空出有,大做佛事,进一步破除无明微细烦恼。但是呢,他带有明显的次第性:从空出有,从有归空。他认为一个空如来藏可以成就无量的佛,以为用我们自性能够成佛,老子能够生出儿子来。他不懂得老子就是儿子,不懂得即相即性。所以他不能究竟成佛,只能成就十二分法身智慧。

只有到了圆教才能究竟圆满,成就无量之智慧与德能。

「无智亦无得」,在这里是表最圆融、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怎么「无智」啊?连圆教见到的这个「一心三藏」的智慧,都要空掉。为什么?哪是你见到的?等你见到了就有了二,明白吗?你见也有,不见也有;不从见得,不从修得——所以说佛成佛以后,他还要破除中道之义:不住有,不住空,连中也不住。我们懂得了智慧,就是懂得了功德,以此智慧规范身、口、意三业,而成就我们的涅槃之德。那么成就了涅槃之德,有没有啊84?也没有!你成就也好,不成就也好,它本来就是。所以这个「无智亦无得」,解释为成佛、证涅槃、证菩提,不从修得。

印广法师 主讲

佛历二五五四年·慈航净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