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宁夏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幼儿教育加油站”调研团队于2025年3月14日至16日赴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宏德幼儿园开展专项调研。团队聚焦“新乡土幼教”实践模式,通过沉浸式课堂观察、结构化教师访谈及教育资源系统性分析,深度挖掘乡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的融合机制,为区域学前教育提质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沉浸式调研:解码“自然-社会”双维育人体系
在为期3天的调研中,团队实地考察了幼儿园12个教学班级的室内外教育环境,重点观摩了包含自然探究、乡土文化传承在内的4大特色课程体系。园方负责人介绍,宏德幼儿园秉持最适合儿童全面发展的方案教学,创新采用蒙台梭利教学法,将宁夏本土自然资源利用率提升至课程内容的35%,系统构建了“自然浸润”“文化传承”“社区联动”“生命教育”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型。
调研数据显示,该园年均开展户外自然教育活动48场次,覆盖率达100%,幼儿累计参与农耕实践、生态观察等特色活动超600人次。通过“泥土实验室”“节气工坊”等12个主题学习区,幼儿在直接感知与亲身体验中建立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深度认知。
理论突破:重构“新乡土幼教”价值维度
区别于传统乡土教育的单一文化传递功能,宏德幼儿园的实践彰显了“新乡土幼教”的三重革新:
1.教育空间拓展:将30%的课程实施场域延伸至社区农田、非遗工坊等真实社会场景;
2.文化认同培育:通过“家乡故事剧场”“方言童谣传唱”等载体,使本土文化传承参与度提升至92%;
3.社会情感赋能:联合5家社区单位开展“小小社区管家”等实践项目,显著提升幼儿社会责任感(据教师评估量表显示提升27%)。
这种教育模式实现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理念的本土化重构。团队指导教师指出,其创新性在于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形成文化认同与核心素养的共生机制。
学术前瞻:构建乡村振兴教育样板
本次调研采集教学案例28个、访谈记录1.2万字,为团队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数据显示,实施“新乡土幼教”的园所,幼儿自然环境探究能力平均提升30%,教师乡土课程开发能力增长25%。团队计划在未来半年内扩大调研范围,覆盖宁夏5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区,构建可复制的“乡土资源课程化评估指标体系”。
学前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隐形基础设施。团队负责人强调,我们将持续追踪宏德幼儿园等标杆园所的实践成果,推动形成“乡土为基、儿童为本、社区为链”的学前教育新发展格局,让教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孵化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