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办学治校教育环境、育人生态,同心聚力建设高质量教育共同体,是开辟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支撑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教育高地的核心路径;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的奠基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家校社联动协同育人之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成为国家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部署。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为家校社合力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擘画了新图景,指明了新方向。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任务,要求形成家庭品格教育、学校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向共融的教育合力。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从传统“家事”上升到“国事”,将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主张落实到法律规范层面。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进一步凸显了协同育人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1月,《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的目标。直接以法规的形式为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价值倡导、法治保证。2023年6月,《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再次提出“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切实增强育人合力,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构筑教育共同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系列重要战略部署,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育环境和生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更好服务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家校社联动协同育人之困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取得良好成效,但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加速发展,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育人工作在多样化实践进程中还存在家校社教育之间职责定位不明晰、协同机制不健全、条件保障不到位、环境生态不良好等诸多新困惑。
(一)职责定位不明晰
家校社三方关系和界限不明、各自职责不清,导致互相推脱责任,学校越位、家庭缺位、社会空位等现象较为突出。调查显示,部分家庭教育偏离了生活教育、品格养成的属性,将家庭演变成“第二课堂 ”,家庭教育短视化、功利化不良倾向突出。有的家长教育责任模糊及教育意识不清晰,将孩子推给学校或者推给祖辈抚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失衡,社会力量空位,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相丛生,家校社三者作用被削弱甚至相互抵消。
(二)协同机制不健全
政府主导、家庭尽责、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不健全,关爱儿童强制报告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评估帮扶机制、监护干预机制尚未能有效建立。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钩。“校闹 ”现象时有发生,家长与教师、学校与社区关系紧张。社会公共服务机构难以有效参与到协同育人工作中,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潜在教育资源利用较少。
(三)条件保障不到位
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政策制度支撑不力。与世界各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比平均4.53%、OECD国家4.9%、发达国家6%相比较,国、省支撑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投入还有一定差距。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人群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校园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危机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网络教育存在空白。教师编制结构性失衡,职称职务难以正常晋升,师生无序流动现象突出。
(四)环境生态不良好
部分学校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等内部环境不协调,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不严,师生人际关系、学校社区关系、家庭学校关系不和谐,不良师德师风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家庭教育价值多元、农村家庭价值单一取向并存。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倾向严重,绿色教育生态打造任务艰巨。
三、家校社联动协同育人之策
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创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创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努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协调性协同育人新格局,全面发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主责和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职能作用,家校社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
(一)坚持价值引领,深化协同新共识
家校社同心同向同行,坚持以协同培养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育人价值引领。发挥学校文化教育主导作用,家庭品德教育主体责任,社会实践教育延伸功能,三大教育主体同心,三大教育内容相向,三大教育要素共融,努力构建平等、协作、民主新型合作关系,打造绿色、协调、创新、开放的高质量教育共同体。
深刻把握家校社协同联动建设高质量教育共同体的行动目标,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办好群众“家门口 ”的好学校,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态,扣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切实扭转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倾向。要素聚合,同心聚力,为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夯实底部,筑牢基点,加固基础。
全面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明确家庭启蒙教育、学校奠基教育和社会拓展教育的时代使命,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教育的生命线,努力提升教育对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辐射力和贡献力。
(二)完善推进机制,提升协同新质效
坚持以育人为核心、协同为纽带、机制为保障,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组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从规划制定、政策出台、协调保障、督察评估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出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教育的规模与结构进行前瞻性调整。以县为单位科学制定建设高质量教育共同体、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质量评价指 南》,认真做好协同育人多元评价,强化评价价值引领。
明确家校社各自权责边界,探索制定学校教育的负面责任清单,防止学校教育隐性越界和行为越界,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制定家长参与学 校教育的负面责任清单,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家校合作责任。制定社会教育责任清单,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避免社会教育缺位。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国家6%水平。强化专业支撑,促进协同育人资源共建共享。
(三)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协同新空间
坚持目标一致、地位平等、合作共赢、和协调推进原则,确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生、共融、共享关系。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主责,社会参与,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共享优势教育资源,形成和谐稳定的共生关系,拓展协同育人新空间,共育时代新人。
建设组织统筹平台,引导协同育人。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 ”育人共同体,成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管理中心,深化政策供给,强化督导评估。共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有组织协同。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校家社协同育人学习平台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强化社会教育资源输出,建立相对稳定的中小学生示范性综 合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家校社多向奔赴,精准发力。
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资源数据库,建构智能化协同育人场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拓展协同育人新空间,实现课程资源、图书资源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体系化、精品化、专业化,积极扩大应用场景。
(4) 优化发展生态,创建协同新格局
创新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塑造良好校风学风,积极营造办学治校良好法治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加强家校沟通、校社联通、校企融通,搭建学生成人成才发展平台。顺应人口规模与结构重大变化,适时将教育从过去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特点的发展模式向以多样化、个性化为特点的发展模式转变。
强化家庭教育,落实家长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升家长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坚持正确人才价值导向,弘扬良好家风家训,树立家庭教育科学观念,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家长率先垂范“做最好的自己”,办“最基础的教育”,为子女生活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养成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以健全政策保障为“压舱石”,探索健全教师精神荣誉、专业发展、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关心爱护激励机制。积极运用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成效和典型,着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功用,构建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区域新生态,虚拟与真实相融的实践新场域,开辟“互联网+ ”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新空间。
作者简介:
王雨诗,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博士。
李化树,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西华师范大学二级教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