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知名高校退榜、数据造假频现 世界大学排名背后的博弈与纠偏

  近日,世界大学排名再度引发关注,为这个炎热的夏季再添一波热度。

  一方面,世界大学排名层出不穷。7月3日,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年轻大学排名正式揭晓;同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3软科中国高职院校排名”;此前8天,QS(Quacquarelli Symonds)教育咨询公司发布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并宣布引入新评价指标、重新校准各项指标权重,走上 “求变”道路。

  另一方面,今年6月末,韩国52所高校联合抵制QS世界大学排名,这是继去年11月、今年1月多所世界知名高校法学院、医学院退出U.S。 News大学排名后,高校排行榜遭遇的又一次大规模质疑。

  近年来,各类大学排名引发的争议颇多。大批高校的退出会成为大学排名“终结”的开端吗?什么才是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如何理性看待和正确使用大学排名?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大学排名机构代表、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及高校教授。

  一把“尺子”量所有学校?

  6月28日,QS正式发布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宣布引入了3项全新评价指标——可持续性、国际研究网络、就业能力,并对已有指标权重进行校准。

  “如何评价2024QS世界大学排名?”排名公布当日,某问答平台出现该问题,吸引了300多人关注,20多人发表看法,有认同,也不乏质疑:“中国高校表现还可以,整体水平在上升”“墨尔本大学竟然在耶鲁大学之上”“大家也不要太在意这个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仅是众多大学排行榜之一。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1月至今,已有国内外各类大小机构发布的各项大学排名接近30项。

  除了不同机构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排名、中国大学排名外,还有“年轻大学排名”“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民办大学排名”“高职院校排名”“自然指数排名”,视角各异、名目繁多。

  目前来看,U.S.News & World Report推出的世界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国际高等教育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的世界大学排名以及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较有影响力的全球大学排名体系。

  每个排名的指标体系各异。U.S.News & World Report官网公布的排名方法显示,排名采用13个指标和权重来计算排名,以衡量大学在全球的学术表现;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官网显示,该排行榜基于13项绩效指标,衡量一所大学在教学、研究、知识转化和国际视野四个方面的表现。

  QS官网公布了调整之后的排名方法及各项指标所占比重:学术声誉30%,雇主声誉15%,教员学生数量比10%,单位教员论文引用率20%,国际教员占比5%,国际学生占比5%,国际研究网络5%,就业能力5%,可持续性5%。

  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官网介绍,排名选择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获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学者数、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上述五项指标得分的师均值等六个指标对世界大学的学术表现进行排名。

  对此,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高级咨询顾问尉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QS排名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声誉和国际化,这是我们看待高等教育的主要维度。可持续发展、就业成果和国际合作作为新增维度,未来也应该得到更多重视。”

  在尉巍看来,每个排名定位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会有细微的区别。“有很多的排名是一件好事,不同的声音才能够更全面展示出高等教育不同的位面,可以帮助不同的高校去了解他们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有助于高校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

  那么,这些排名能否准确地反映大学办学的实际水平和教育质量?

  在高等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康小明看来,这些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经常出现不科学的一面。

  “例如,软科的排名主要采用的是客观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用来测量理工科比较科学,但是用来测量人文社会科学就显得不够科学;其他三大排名的指标体系虽然有不少是客观的量化指标,但是也引入了涉及学校声誉的主观成分指标,从而给评价带来了一定的不科学性。”康小明表示。

  关于对排名中声誉因素的质疑由来已久。美国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官网2018年发布的一篇文章《Reed and the Rankings Game》(作者Chris Lydgate)提到,“排名已经成为声誉的强大驱动力,创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回音室’,声誉取决于排名,但排名又影响声誉。”

  “这些排名指标一项一项做得很细,不是完全没有任何价值,但是有局限性。”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振友认为,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校,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大规模、综合型高校和小而美的特色院校怎么能用一个标准放在一起评价?”黄振友举例称,法国给高校做排名,不会将综合类院校和工程师院校混在一起,因为两者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国际上,还有一些大学声誉和影响力很大,专业特色强,例如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维也纳大学,但排名却不是特别靠前,所以排名的方式还有商榷余地。

QS近日正式发布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宣布引入了3项全新评价指标。QS官网截图QS近日正式发布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宣布引入了3项全新评价指标。QS官网截图

  多所高校曾陷数据造假风波

  今年6月,世界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正式宣布,将不会向U.S。 News提交本科排名数据,也不会再参与后续的本科排名。声明中提到:“我们确信,U.S。 News的最佳大学排名并不能充分反映我们本科课程与众不同的所有因素。”

  去年秋天,哥伦比亚大学曾陷入“数据造假”丑闻。这所大学在2021年U.S。 News公布的美国最佳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二名。2022年2月,哥伦比亚大学数学教授Michael Thaddeus发布长文,对学校提交给U.S.News的排名数据进行分析,对班级规模、教员学位、全职教员占比、师生比、财务费用、学生毕业率等几个指标的数据真实性提出质疑。

  “令人吃惊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向U.S.News提供的数据在与其他来源数据进行的每一项核对中,都发现了巨大的差异。”Michael Thaddeus的结论是:“支持哥伦比亚大学高排名的几个关键数据是不准确的、可疑的,或者是极具误导性的。”基于以上质疑,2022年6月,哥伦比亚大学发布声明称,将对数据进行审查,并称该年度不会向U.S.News提交本年度本科大学排名数据。

  三个月后,哥大再次发布声明,承认此前提交给U.S.News的相关数据存在问题:“依赖于过时或不正确的方法”“以前报告的班级规模数据不正确”“某些学科的通用数据集对最终学位的定义与哥伦比亚大学的要求不同,导致一些虚报”“我们对之前报告中的缺陷深感遗憾”。

  这一丑闻轰动了高等教育界,也再度引发了舆论对U.S.News排名的质疑。事实上,这并非首个因数据造假而“翻车”的学校。

  据媒体报道,宾夕法尼亚州天普大学商学院院长Moshe Porat被发现在2014至2018年期间向U.S。 News排名提供虚假的数据,使得该校排名显著提升。鉴于造假情节恶劣而且牵涉数额巨大,美国联邦检察官对参与造假的Porat发起了“电信诈骗罪”指控。

  这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问题,各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记者了解到,U.S.News、QS和泰晤士排名均需要高校自行提供相关数据。QS高级咨询顾问尉巍在采访中回应新京报记者称,QS排名几个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第三方数据库(爱思唯尔)、大学自身提供、全球学者及雇主调查。“当我们没有从大学那里获得数据时,会寻找值得信赖的公共数据作为数据支撑。”

  “让高校自行提供数据,给主观上的数据造假或客观上的数据错报漏报提供了空间。”康小明指出,正是这些非科学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大家对大学排行的争议。

  问及对数据真实性的把关,尉巍向新京报记者强调,QS有强大的数据团队和专业方法去鉴别、审核数据。“如果一所学校在数据上非常激进,团队一定会注意到,也会和大学了解突然增长或下降的具体原因,如果得到的答案没有办法令人信服,我们可以拒绝他们提供的数据。”

  不采用主观评价指标、不要求高校自行提供数据的排名,数据就一定真实无虞吗?

  软科官网公布了其排名指标及数据来源,均为客观量化指标,每项指标均采用第三方数据。然而,2022年10月,“学信网”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研招辟谣平台(2022年第4期)内容称:研招网发布消息,指出软科和博雅数据库发布的所谓“高校保研率排行榜”数据严重失实、误导公众。

学信网发布辟谣称软科提供的数据失实。学信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截图学信网发布辟谣称软科提供的数据失实。学信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截图

  除了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质疑大学排名背后商业化操作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甚至还有“买排名”之说。

  对于这一问题,尉巍回应称:“大学进入QS排名不需要付费、排名分析不需要付费、学生查询也不需要付费;排名团队是独立的,不会受其他部门干扰,整个过程中都不涉及付费。”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声音认为,QS同时为大学和学生个人提供咨询服务,据媒体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曾指出“接受QS咨询服务的大学排名很可能会上升”。

  在康小明看来,无论哪家机构的排名,都不会明目张胆地将利益对名次提升的作用摆到台面上,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确实很难杜绝排名和利益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校“里子”和“面子”驱使下的“数字游戏”?

  黄振友指出,高校追逐排名是因为关系到高校的“里子”和“面子”——资源分配、招生就业是里子,知名度和社会声誉是面子。“有的高校每年一旦看到自己排名低了一点,就会很焦虑。”

  于是,在“里子”和“面子”的共同驱使下,一些高校积极利用规则,瞄准排名中的量化指标,“采取措施”来提升排名。也是在这样的“数字游戏”和“排名博弈”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高校实现排名“逆袭”的故事让人大跌眼镜。

  2020年10月,“曲阜师大数学系全球排名力压清北”的消息曝出,舆论一片哗然。U.S.News发布的数学学科排名显示,亚洲第一名是位于山东的省属高校曲阜师范大学,超过位列第二的北京大学,第三名则同样是山东省属高校山东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排在第六位。因与公众认知差距过大,曲阜师范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被推上风口浪尖。

  除了分析高校的“逆袭手段”之外,该事件在更大范围引发了对高校排行榜的重新审视,以及排行榜对于高校长远发展潜在危害的思考。

  “大学的发展需要靠长期积累和经年积淀,如果一味盯着那几个关键的排名指标,很有可能使其办学行为偏离既定的宗旨和轨道,出现过程和结果的双重异化。”康小明指出,与此同时,大学校长为了获得显示度较高的业绩,必然会将办学资源向短期见效的领域或学科倾斜,不利于那些有重大而且长远价值的领域或学科发展。

  此外他认为,大学的发展需要特色化与多元化,过多地参照大学排行指标来办学,很容易让原本特色非常突出的大学为了迎合评价指标而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甚至最终走上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

  “这些大学排名可以参考,但是不要太当真,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不能以它为导向来办学。虽然那些指标上去了,但是有多少真正的学术影响?”在黄振友看来,高校要培养优秀的学者、社会的脊梁,首先要定位好育人理念是什么,要解决的真问题是什么?要沿着这个理念、面向这个真问题下功夫深耕,不要跟着指标走。

  黄振友发问:“当这些指标一层层压下来,教师们整天疲于奔命,为指标所累,他能踏踏实实真正做科研吗?能安心教学、好好带学生吗?他有心思去面对真问题、解决大问题吗?”

  退榜风潮下的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正在面临信任危机。可以看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抵制各类大学排名。

  据媒体报道,近日韩国首尔大学等52所大学共同发表了声明书,联合抵制QS世界大学排名,并对国际研究网络、就业率、可持续性等指标提出质疑。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就有一大波学校纷纷宣布退出榜单。2022年11月,作为榜单前列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哈佛大学法学院双双发布声明,表态退出U.S.News法学院年度排名。

  今年1月,哈佛大学医学院宣布,不再向U.S.News的最佳医学院排名提交数据,退出其最佳医学院排名。斯坦福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医学院也纷纷宣布退出U.S.News的排名体系。

  实际上,QS排名是没有退出机制的,即便高校宣布退出或者不提供数据,还是会出现在榜单上面。尉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理念是,如何使用排名在于使用者本身,无论是谁使用排名都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希望大学能够有效使用排名帮助他们看清哪些是自身的薄弱环节,帮助他们去制定战略规划,而不是把排名作为终极目标,只是看排名的位次浮动。高校如果过度追逐排名,我们也会觉得很可惜,因为在追逐排名的过程当中,可能会丢失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国内高校的退榜来得更早。去年5月份,有媒体报道,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表示不再参与世界大学排名。

  2022年4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南京大学校方明确,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2022年6月,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强调,建设“双一流”高校,正确的导向非常重要,坚决不围绕各种流行的排行榜办学,坚决突出贡献、创新、质量和成效,充分发挥建设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着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如何理性看待大学排名?

  采访中,专家认为,目前的大学排名虽然不够完备、争议很大,但仍有其积极意义和价值。

  “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要和国际接轨,不能低水平重复、不能闭门造车,比如通过排名中的某些指标,发现自身办学中某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改进,使得投入制度化、办学条件改善,这是有积极意义的。”黄振友说道。

  除了能对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发挥借鉴作用之外,康小明指出了排名在其他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大学排名确实能从特定角度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于大学确定自身发展规划以及政府制定相应公共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是大学排名的社会影响力大,对大学的社会声誉以及招生和就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大学综合排名和学科专业排名,是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报考学校和就读专业的重要依据。

  但也有高校教授持不同观点。哥伦比亚大学数学教授Michael Thaddeus认为,学生在申请大学时需要信息,但排名提供的信息可能是错误的。“大学提供的东西太复杂了,无法用单一的参数来预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需求,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盲目相信榜单排名,做出不恰当的申请决定。”

  而U.S。 News对此的回应是:排名仅仅是学生决策过程中的一个考虑因素,旨在帮助学生一站式对学校进行对比。如果没有了排名,学生择校会变得更加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

  尉巍认为,如果学生使用排名来帮助择校,希望能先深入了解一下排名的评估体系,看看排名中侧重哪些因素,把这些作为信息的一部分,来帮助做决策,此外也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是否喜欢所在的城市、入学门槛是什么……这些比单看排名更重要。

  对于家长和学生,黄振友的建议是:可以参考,但不要完全按照排名来择校。可以更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或者按照自己想学的专业和方向,看看这个领域的好老师都在哪些学校。“择校不如择业,择业不如择师。”

  “大学排名一直都在不断的争议中发展,在质疑中完善,不管是喜欢还是反感,大学排名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影响着大学和社会公众。”因此,康小明指出,理性看待大学排名、充分发挥大学排名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

  不要过分推崇大学排名的作用,更不能将大学排名作为大学办学的指挥棒,要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辩证看待大学排名,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为推动学校整体实力和相应学科专业实力的提升提供目标和参考。“行稳致远,久久为功。”

  在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方面,康小明认为,应借鉴现有的大学排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构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大学质量评价机制。

 “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应用研究也非常重要,将大学教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也至关重要,这些大学职能的实现理应在大学排名指标中有所体现。”康小明认为,应充分发挥大学排名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

  此外他指出,在关注大学有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之外,无形的文化和治理要素也要高度重视。“诸如大学文化、育人理念、科学精神以及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从而能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借鉴。”

  Michael Thaddeus也曾在质疑长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景。他指出,从排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教育者们可以自由地追求他们独特的教育使命:制定自己的优先事项;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生们学到的东西上,这在目前的排名计算中没有任何比重。

  “简言之,这将让学校回归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流动引擎、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历史功能。”Michael Thaddeus写道。

  新京报记者 冯琪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