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痴人”刘良慧 把人生规划做到了80岁 只为教育“推车”

为中国教育推车,走该走的路,汗湿衣衫值得,手打硬茧值得,甚至碰得头破血流,我矢志不渝!…

李祥坦

为中国教育推车,走该走的路,汗湿衣衫值得,手打硬茧值得,甚至碰得头破血流,我矢志不渝!

——刘良慧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绵阳这座昔日的西部小城,而今已是中国科技城和远近闻名的教育城了,越来越显现出现代大都市的气质与神韵:开放、创新、科技、文化、生态、宜居……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时尚新潮的自豪与精神写在绵阳人的脸上。刘良慧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绵阳的印象,既是中国伟大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刘良慧在这里起步教育,投身教育、奉献教育,推动教育的福地。

刘良慧: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获得者;四川省优秀校长;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原绵阳师范学校校长;绵阳教育学院法人和常务副院长;绵阳市教育局副局长;绵阳创业学院院长;绵阳市旅游局局长;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四川泛美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四川泛美教育集团副总裁、人力资源部总裁;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省政府派驻学校督导专员、执行校长。

“穷山沟里的农民娃”成长为“川渝土地上的一个教育明白人”

“饿饿饿、冷冷冷、穷穷穷”,是少年刘良慧最深刻的记忆。那些年月,缺吃,缺穿,缺柴烧,农村更是什么都缺。刘良慧小学的1至6年级,冬天都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天天光着脚走2公里路上学。家里的盐钱、煤油灯的油钱很是捉襟见肘,一学期两元钱的学费也得申请减免。他在《美篇》一文中回忆说:“我是穷山里的孩子,吃红薯长大的孩子,冬天赤脚丈量田埂的孩子,两元钱的学费都困难的孩子,六岁就跑五里路为病父求医抓药的孩子,年三十才能吃上几片肉的孩子,漫山遍野捡狗粪挣工分的孩子,看到村官尤如见到皇上的孩子……”刘良慧却不安份于上天给他的命运安排,虽然不知路在何方,却在脑子里的准星定盘上大大地写着几行字:走出山沟沟去;过上城里人的日子;打钟吃饭,签字领薪;不穿草鞋穿皮鞋;找个城里姑娘当老婆;生个比老子还能干的娃。

少年刘良慧曾有机会做医生,他小学毕业后当村卫生员不到半年时间,就被公社卫生院李民书院长选中,安排学研外科,还承诺学会了就转正,每个月将有27元的工资收入。那年月,在农民娃娃的眼睛里,27元可是天文数字,知晓的人都说刘家祖坟上长了弯弯柏树。那年,县中学校开始复课了,在生产队长的竭力推荐下,刘良慧初中入学通知书来了,那个年月那个年纪的那个纠结,刘良慧最终却选择了看不到未来的“去读书”。刘良慧毅然决然告诉父母,告诉李院长:再穷,哪怕每天吃两顿糠菜,我也要去读书!

刘良慧在县中学校读了两年半的初中,担任年级的团总支书记和民兵连长。初中毕业又通过考试被择优录取升高中了,担任校学生会主席。高中毕业回家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做了一年半的初中民办教师,班上有4个学生后来考上了中专,不少乡亲把这功劳给刘良慧记了一笔。1978年3月,刘良慧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用竹背兜背着一口旧木箱去四川师范学院报名。大学那几年,川师围墙外一堵墙一个字的大幅标语都是刘良慧刷出来的,他暑假没钱回家,申请留校打工,刷标语,为住在学生宿舍的高考阅卷老师做清洁和担开水,每天挣一元两角钱。大学4年,刘良慧如饥似渴,没日没夜地学习,一学期就要看几十本书,做一大堆的摘录卡片,还写了几十万字的诗和小说。刘良慧没有想到:刘家湾乃至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竟然是他,是教育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命运,是时代给了自己梦想成真的机会。

1982年1月,是刘良慧人生的转折,即当年口口相传的“从穿草鞋到穿皮鞋的跨越”。一个连红苕都吃不饱的穷山沟的农民儿子,终于大学毕业了。1984年,刘良慧吉星高照,喜事连连:2月任绵阳师范学校副校长,成了绵阳地区十八个县最年轻的几个副县处级干部之一;2月被推选为绵阳市政协委员;5月1日被绵阳地区行署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四川省优秀校长荣誉,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

刘良慧在教育的崎岖小路上一路走来,先后任职绵阳师范学校校长、绵阳教育学院院长、民办教育集团副总裁、本科高校党委书记和执行校长,从小学教到大学,从教师到校长,沉浸于教育,感悟于实践,2000年主笔出版了《教育观念的革命》,被不少师范院校选为教材或参考书;在任绵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时,执笔绵阳市人民政府第一个加快发展全市民办教育的文件,经过反复调研,有十多条突破了当年全国民办教育的规定动作;在任市委宣传部领导时,分管工作之一就是协调市内各高等院校,在现代大学生如何做人与做事、智商与情商协调发展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一个“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娃”,一步步成长为“川渝土地上的一个教育明白人”。

“敢吃螃蟹”摘取“巴蜀名校”“全国中师明珠”桂冠

名校以改革者魄力铸就。刘良慧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在绵阳师范学校当副校长、校长期间,几乎是“启全国之先、开中师之河”,在绵阳师范学校开展了系列改革,留下了绵师乃至全国中师发展的深深的“痕”,影响着中国教育。

刘良慧在绵阳师范学校的破冰改革,其一是率先改变每晚30分钟的班会,轮流4个学生上讲台,按教师范儿要求:或唱一首歌,或讲一个故事,或朗诵一篇散文,或分析一首诗词,连上台步履、声音、表情、体态等都有要求,由班主任、班干部给予点评。其二是从入学的第1学期开始,把实习周列入1至5学期的教学计划,规定全体学生每学期必到小学见习一周,有听课、备课、组织课外活动、试上课、见习班主任等系列任务要求,并一一纳入考核,让学生深刻领悟合格教师应该具备什么,自己作为一个未来的教师还缺什么,解决该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其三是开创了全国中师学生文化知识考试一条线,12项小学教师基本功考核一条线的评价模式,两条线合格的学生才能毕业。其四是早在1989年敏感时期就搞低职高聘、高职低聘,面向全国招聘了20多个优秀教师。其五是从1984年起就争取领导、争取政策、争取经费开办了体育、音乐、美术三大专业,且以大学的科系建制,突出师范化专业化办学。上级领导充满爱怜地戏侃:刘良慧你的胆子好大,花花点子真多。这些举措,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站立时代前沿敢想敢为”的创新创造精神,展现出彼时刘良慧不凡的胆识与远见。

当年,绵阳师范学校文化课考试与十二项教师基本功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全国首创;音、体、美专业教育的知、行、艺、创、赛培养模式及建立村小教学与劳动相结合的见实习基地等举措也领先全国,被当时的国家教委师范司领导给予了“全国办得好的少有的乡村师范之一”的评价。

在全国近2000所中等师范学校中,把音、体、美三大专业办齐的学校很少。刘良慧因从小学到大学从未接受过音、体、美专业的正规教育,为自己缺乏现代人之基本素养而深感遗憾,作为校长,他千万不能让未来的人民教师还有此缺憾。1984年刘良慧拼命地跑市上、省上,千方百计开办音乐、美术、体育三个专业,那份情怀和执着可圈可点,后来从绵阳师范学校毕业的十多届音、体、美专业学生在绵阳市乃至广元市、遂宁市的基础教育中成了中流砥柱,名师层出,部分转业到党政部门或从事艺术事业与产业的也优秀多多。刘良慧为绵阳师范学校成功摘取“巴蜀名校”“全国中师明珠”桂冠。

一个教育者对职业的敬畏和付出、对教育的大爱和唤醒是会留“痕”的,学生不会忘记,时代不会忘记,甚至历史也会铭记。教师的情怀是有重量的,学生就是一杆称。教育的灵魂是有香味的,历代弥香。刘良慧就是“用教育改变世界”留下“痕”者之一。

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推动职业教育走向“诗和远方”

“世界怎么样了?教育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做?”这是刘良慧对教育的三问。这三问,可见他跳出教育谋划改革,走出围墙寻求发展。刘良慧执政绵阳教育学院时就响亮提出了这“三问”,并带领一万多师生努力践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大多数地、市、州一级教育学院都“门前冷落车马稀”。刘良慧接任绵阳教育学院时,脱产专修与在职进修的学生不足两千人。刘良慧为很多初中毕业升学难的学生及家长着急,于是他开创了2+2的中专+专科一贯通,这模式当年在全国都是最早的。绵阳教育学院还和十多所本科大学联办专科,有人说刘良慧“抱鸡母想吃天鹅肉”,他还真搞成了。2+2中专+专科一贯通办得越来越红红火火,这对学校的物尽其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增辉不少;与绵阳卫校联办2+2护理专业、与绵阳舞蹈学校联办2+2舞蹈专业,遭非议多多,却梦想成真,越办越大,互利共赢。那么早的职业教育,那么早的二二制,那么早的教育资源整合,校校结合,校企结合,不仅有了花儿还有果,绵阳教育学院在5年间学生规模从一千多增长到了一万多。绵阳教育学院被评为省级先进,刘良慧获评四川省优秀校长。

刘良慧认为:做职业教育的人,要有愚公的“精气神”,有吃螃蟹第一人的“死不怕”,有国之大者的“敢担当”,则历经黄河九曲十八弯,到大海就“凭鱼跃”了。刘良慧认为职业教育学校的领军人物抬高眼皮很重要,一定要盯住地球上经济社会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蓝天白云作参照系,拥抱新兴科技,融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招、培、就、升(学)、创一体化、一元化、一条龙,全方位去体验工匠的坚守与精进,铆足劲儿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努力向上成长为不同级的No.1;要有冲刺全国职业教育前列的狂妄症,落点立德树人、教育强国、技术强国、人才强国而有所作为。

在全国最大的民航职业教育集团高层坐了八年,在全国十大艺术院校之一的执行校长和党委书记任上如履薄冰的度过三个春夏秋冬,刘良慧始终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试探地“破处”,开辟立德树人、强技赋能的新天地。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任上,为学生不浪费7个寒暑假,定制了“完善人格、实践专业、认知社会"的八项作业模式;在寝室文化建设上定制了“情商感染、环境育人、学习氛围”十大标准模式;在红色教育上定制了“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与“人民艺术家王蒙非凡文化艺术人生”的“进教材、进课题、进试卷、进社团、进学术、进赛道”模式。

“凡谋一利一名,皆小样也。”刘良慧以“梦想强国的民族需要千千万万的工匠”“行行出状元成为常态”“真学、真悟、真创、真用”“铸魂、启智、培技、赋能”为旨要,为格局,在校企融合上找风口,在教产同质上生花果,用教育情怀和改革发展编织强国强业的工匠摇蓝,推动职业教育走向“诗和远方”。让职业教育那么多年求生的那条夹缝慢慢模糊,让职业教育人闻着香味儿在冒,刘良慧是乐观的:职业教育的春,真来了。

精深的境界——在教育的“道法术”里潜行数十年

但凡一个“学者”或者“专家”,他(她)需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亦能以实践佐证之;凡人云亦云照搬照套者,纵有千般口才,百般学识,也无法成“名”曰“家”。刘良慧数十年来,在教育的“道法术”里潜行,面壁教育的高坡攀缘而上,达到了很精深的境界。

刘良慧认为:教育必须“明道、审势,创法、研术、知行”,缺一不可。很多教师成长慢,很多校长原地踏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心、两眼、双耳几乎全都落在一门课、一堂课、一个班、一所学校的教法、管法与技术上了。这固然重要,但不明教育之本质,不明教育之大道,不明教育之规律,不明新科技对教育的冲击,是空灵不了,跨界不了,整合不了,创新不了,破茧不了的。

此寥寥数语,道尽千百年来凡所有成就者的“秘诀”,几乎不逊色于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分别引用了三首词中的名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过的三个阶段。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追求,才能有所成就;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甚至需要一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而刘良慧则一语阐“真”,他认为:“障”于一术,不入“大道”,是空灵不了,跨界不了,整合不了,创新不了,破茧不了的。这与王国维的“三境界”各得其妙,这就是“道”啊!此“道”不独为教育所有,而为各界各业皆有。


刘良慧的办学理念定位:用放大镜高频率搜索学生优点;拿一指禅全方位点拨学生成长。

他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最低要求是:眼中明事理 胸中有数据,干中讲艺法。

他对教育达人提出的自我提升之“四要做”:要做学高品正的大先生,要做五育并举的大先生,要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要做应用创新的大先生。

他对学校常规要求是坚守“四个不容许”:不容许有一岗不作为的管理者;不容许有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和员工;不容许有一堂耍水的课;不容许放弃、抛弃一个后进生。

他要求治校找准“五个点”:找准事业发展的痛点;找准团队建设的兴奋点;找准科研创新的切入点;找准绩效落地的目标点;找准成就卓越的突破点。

他提出教师队伍建设要“八正”:正觉,觉皆正其师之慧;正知,知皆正其师之道;正念,念皆正其师之志;正心,心皆正其师之魂;正身,身皆正其师之形;正品,品皆正其师之善;正行,行皆正其师之范;正育,育皆正其师之效。

教育人的高度在于不懈的追求与跋涉

人活着,静好在“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大千人世间,刘良慧把“教育痴人,还没疯”作为人生事业的基点,把“善待他人便是善待自己”作为言与行的人生准则。时日漫去,心底里却满满感恩着教育人生这笔财富,一个劲儿地与“人类文明的灯塔”这教育事业快乐碰杯。

刘良慧已是职业生涯的第七站了。每一站都得到那么多同事的认可和赞许,不随时过境迁。每一站刘良慧宁愿亏了自己也不会怠慢了谁,他吃苦耐劳,忠于职场,守底线,固边界,几乎不与人爭吵。他忍辱负重可以当饭吃,没有不负责任地放弃过目标,为了工作放下身段值得,要来的一切大小事他都努力地扛起,路虽远行则将至。正是这些经历与磨砺,他才为问心无愧的快乐人生垫了厚厚的底。

刘良慧一生的情怀、理想、奋斗、自豪都在教育上,从小学教到大学,从讲台到校长到教育行政主官,从公办到民办,从普教到职教,既是“山中人”,也跳到了山界外,看“庐山”面目的角度多一点。

刘良慧的微博、微信、美篇的名都是“教育痴人还没疯”,开的专栏是《人生与教育微语》,他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几百字到几千字,感恩教育、感悟教育,呐喊教育,他给自己的注解是:拼多多的人生,教育人的痴情,企业家的梦想,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哲学。他把人生规划到了80岁,只想为中国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智慧教育推车,汗湿衣衫值得,手打硬茧值得,甚至碰得头破血流,矢志不渝。

往事并不如烟。正是如此铭心刻骨的“苦”,那些没有间隙的“累”,加上勃勃生长的小小“心野”,交织着“习惯养成”,便铸就了刘良慧的性格,打造了他的坚强。他默默地“认真着”一切:读书作业认真到乐,干事拓新认真到乐,关心助人认真到乐,甚至遭人欺负了也由郁闷而转化为乐,优雅地把教训当了补药吃,憧憬着自己是那个能笑到最后的人。

刘良慧是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教育。他从最本质的角度思考教育,从最细节的感受触摸教育,从最人性的温暖领悟教育。他以自己一生的家园情怀和草根精神,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繁荣。在教育中越是跋涉的深,他越是坚守本心,护好自己原初的教育理想,与时俱进,他真正站在未来、站在科技、站在生命的高度去理解和践行教育。以不泯的心性,他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到了80岁,为一个命名为“痴”的“教育信仰”而卑微并伟大。中国正是有刘良慧如此的“痴校长”、“痴人”,中国教育才拥有别于西方的真正支撑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