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讲记【连载之十四】

三者,意密。意密是需要观照啊!念一句咒的时候,这个咒是什么形相?是一个圆圈还是圆球?是一条直线?还是一条曲线?还是椭圆形?是红光还是黑光?还是白光?你要会观照。…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三者,意密。意密是需要观照啊!念一句咒的时候,这个咒是什么形相?是一个圆圈还是圆球?是一条直线?还是一条曲线?还是椭圆形?是红光还是黑光?还是白光?你要会观照。比如说「吽」,你可不能随便讲「吽」,你一声「吽」,无量的鬼神大众马上就合掌「到」。这个意密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我们心里经常想愉快的东西,是不是容易身体健康?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容易得病。人死以后笑起来了,烧出了舍利子,是不是他心里高兴才能烧出红红绿绿啊?如果心里很痛苦,烧出来的只有黑灰。

果然能做到三密相应,持咒就得大受用。可是我们现在一密都做不到。光口密你都密不了,同样一句咒文有几种读音:「南无阿弥多婆耶」,那江苏人是「难无阿弥多婆呀」;你念「阿弥陀佛」,他念「哦弥陀佛」;还有的是念「阿昧陀佛」,可多呢!各有各的依据,你说谁对谁不对?现在我们要想念咒指望成就,这是不可能的。第二密、第三密更不用讲,根本就没有人传授;就算有人传授,是真是假你知道啊?我在这告诫各位,千万不要耽误自己的大好时光,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祖师大德都是强调,凡是佛所讲之咒不可以翻译,不可以解释,鉴于多种原因:第一,咒是秘密语,不可以公开。第二个,你没有办法解释,它不是梵语。如皋人讲一句土语,「你在做什滴搞子」?你如果按汉语来翻译的话,「你在做稿子」,准备作报告啊?实际上这句话是讲你在干啥呢,是不是?你不能当成梵语来翻译。有些人节外生枝,把什么大悲咒、楞严咒先翻译,还解释,还画图形。这是误导众生。

比如太原人讲「搓泥条」,就是你这个身体脏了,要赶快洗澡,是不是啊?你如果认为「搓泥条」是泥巴,那搓泥条是干什么啊?来烧那个陶器、瓷器,是不是啊?你这个解释是不是七国里岔到八国里去了,你能不能按照这个来解释啊?咒文是一种特种的语言。但是念咒有何利益呢?可以增加我们的定力,用万念集中到一个念;而且念咒呢,不管你音念得准不准,还能帮助你治病,你减少烦恼了,是不是?帮助你身体健康,在梦中、定中,还可以帮助你抵挡鬼神侵害,这个作用是有的,不要否认。

为什么有?其实你念「一二三四五」,也能帮你治病,也能抵挡鬼神。人三分怕鬼,鬼七分怕人。你念「一二三四五」,心定了以后,身上马上就有光出来,明白吗?「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万念当做一念,而且你没有恐惧心。那么阴界众生,他眼睛都睁不开。如果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他根本都不敢动你;而我们在心里阴暗的时候,身体健康状况很糟糕的时候,阴盛阳衰,通过这种气氛,他就会来靠近你。所以人快死的时候,往往能看到鬼。

要放下一切幻想,必须把《法华经》《楞严经》学明白。这是文殊菩萨讲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一定要珍惜。《法华经》也讲了,「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法华经》是明讲、总讲、肯定讲;《楞严经》是明讲、细讲、正讲、反讲;《阿弥陀经》就是暗讲,把《法华经》《楞严经》的精华秘密地含藏在经文之中,就是「唯此一事实」;《心经》则是画龙点睛,提纲挈领,令人一目了然。

好,《心经》讲解到此圆满。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注:

43.《般若心经讲义》(圆瑛大师·著):“观”字,非眼观之观,乃心观之观。即是以自心本具般若妙智,观照身心世界之境,破除我法二执。“自在”者,即智照无碍。观有不著有,观空不著空;心能转物,不随物转;空有无碍,得大自在。一切众生,不能起智观察,但用眼观。所以被境所迷,为物所转,心有挂碍,不得自在。

44.《楞严经·卷六》: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45.《楞严经·卷十》: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46.《楞严经·卷六》: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47.《楞严经·卷六》: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48.《法华经·法师品第十》: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49.《法华经·譬喻品第三》: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惟越致。

50.《般若心经讲义》(圆瑛大师著):“行”即菩萨因地所修清净法行,用耳根工夫,反闻闻自性。

51.《楞严经讲义·卷十六》:照字是起智观照,做入流照性,背尘合觉之工夫,即修证了义。缘心自在,随缘普应,或冥应,或显应;心得自在,任运利生,即诸菩萨万行。得三摩地,即得首楞严大定。

52.《达摩大师血脉论》: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53.《法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54.《地藏经·如来赞叹品第六》: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55.《楞严经·卷五》: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56.《楞严经讲义·卷九》:世间地大,不出妄心,坚执所感,可见地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坚相耳!

57.《楞严经·卷二》: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58.《楞严经·卷九》: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59.《楞严经·卷九》: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60.《楞严经·卷六》: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61.《楞严经讲义·卷十六》:若以此生灭之因,而求现证,不生灭之圆通,则因果相背,感应咸殊,故曰因果今殊感。云何初心依此生灭之心,而速获圆通者哉?

62.《楞严经·卷六》: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63.《楞严经·卷六》: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64.《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65.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

66.《楞严经讲义·卷一》:著相之修,为事相之染修,著相之证,为新成之实证,未悟圆理,均非了义。

67.《楞严经讲义·卷十三》:言有为是妄,以显无为是真,分明对妄立真,真外有妄可对,真固非真,故曰合妄与真,同为二妄矣!《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足证此义。

68.《楞严经讲义·卷十六》:此阿难一类之机,所知障轻;故能顿悟;而烦恼障重,故未能顿证。且圆顿教旨,惟重彻悟,不愁不证。

69.德林老和尚:我们近代有位圆瑛法师,宁波天童寺的。天童寺也有禅堂。有一天他在禅堂里坐香,坐香止静后,那个禅堂的门是关着的。圆瑛法师在静中忽然想起一件事情,很急,他就从座位上下来,出了禅堂。出了禅堂后,他忽然想起来,这禅堂的止静门是关着的,我是怎么出来的?再想回去,回不去了,门是关着的嘛!这是怎么回事呢?空和色也就在这一念之间,当他出去的时候完全忘掉了这个禅堂,忘掉了这个门,也忘掉了自己的这个身体,忘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出去了,没有一点障碍。等他心里一起念,这个念头一起,想这个禅堂的门是关着的,我怎么出来了?那就回不去了。为什么呢?他这个心里有了一个禅堂,有了一个门,还有了一个我,于是便有了障碍,这就叫做一切唯心造。那个门是色,色其实也是空。我们人有分别意识,在意识中这个墙壁是不能通的,这个门是不能通的。你认为不能通,他就不能通啊。在这一点上,我们就不如鬼神,鬼神他就能通过。

70.《楞严经讲义·卷九》:圆顿悟后之修,念念是佛,虽进断通惑,亦与权渐修者,日劫相倍。

71.《楞严经讲义·卷九》:权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实教则重性具,贵在了悟。未悟之先,法身本自现成,圆觉经云:一切众生,本成佛道,倘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岂同权渐之教,必历僧祗,方获法身耶?

72.《法华经·化城喻品第七》: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73.《楞严经讲义·卷三》:如一切唯心造,凡小解为业造,权教解为识造,圆顿之机,直了真心所现,真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74.《楞严经·卷四》: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75.《楞严经讲义·卷十》:涅槃,即佛所证不生灭之果,实教菩萨,得以分证,若权教菩萨,所修诸行,但称六度,不称六波罗密,以所修不能离相,未得三轮体空,不到涅槃彼岸。此六波罗密,以般若为先导,必由般若,方能离相,方到彼岸也。

76.《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于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77.《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筭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78.《华严经·卷十七·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欲知一切诸佛法,宜应速发菩提心。此心功德中最胜,必得如来无碍智。

79.《楞严经讲义·卷一》:始教权乘,全取第六识,作我、法二空观,其所修之定,有入定、住定、出定,亦非究竟坚固之性定。

80.《楞严经·卷一》: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81.虚云大师:现在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

82.《楞严经讲义·卷十五》:余二十一岁,由闽航海来苏,参常州天宁开和尚学习禅功,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一句话头,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连参三年,誓见自己本来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二十四岁冬,在禅七之中,专切参究,乃至饮食不知其味,一切时处,心光皆照一句话头,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静后,参究得力,身心忽空,内外虚融,定境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后于别枝香,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禅七考功时,将是事陈白冶公和尚。则曰:“汝自后有求定境复现否?”答曰:“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复问:“如是境界好否?”公曰:“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著不求,悟证有望。”后阅本经,五十种阴魔所述,知善知识,不可不亲近也。

83.《楞严经讲义·卷九》:佛证此究竟坚固之定,前说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会归如来藏性,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严定也。此定为定中之王,能统百千三昧。

84.《楞严经·卷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85.《楞严经讲义·卷一自序》:以楞严妙义,丰富深藏,每讲一次,则有一次发明,多究一番,自有一番进步。

86.《楞严经·卷七》: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87.《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六·有依行品第四之二》:是故欲得上妙生天涅槃乐者。皆应亲近承事供养胜道沙门咨禀听闻三乘要法或求示道命道沙门。若无如是三道沙门。当于污道沙门中求。虽复戒坏而有正见具足意乐及加行者。应往亲近承事供养咨禀听闻三乘要法。

88.《顺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累世种菩提。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89.《楞严经讲义·卷十八》:《正脉》云:大端圣贤宏化,例有显密二教,如医疗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则显说病源、药性,及炮治之法,如佛显教。二者授药,则都不显说,但惟与药,令服愈病而已,不必求知何药何治,如佛密教。故今授药,不必求解,若解生则咒丧矣。持咒之法,但当深信不疑,一味持之,身、口、意三密相应,不要起心求解,如参话头相似,只许参,不许解,一念不生,自能得益。

▌附记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段经文比较费解。如果断章取义来讲,就会偏解为通教禅宗的破相见性。他可以振振有词:《心经》讲得很清楚哇,真佛无相呐,真法不可说呐,言语道断呐,心行处灭呀!

可是这样一来,这部《心经》岂不前言不搭后语,牛头不对马嘴?上文明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怎么下文又说「空中无色」,岂非「空不是色」?这里就需要以圆顿之义来贯通,来圆融、圆满、圆通。

我们已知色空四句乃佛法之命体命脉,是从根本上、全局上、战略上来阐述宇宙万法的本体,相当于世间法里所谓的世界观问题;而空中无色这十二句,乃佛法之行理、行义,是从具体上、局部上、战术上来展开修证的次第,相当于世间法里所谓的方法论问题。故以「是故」二字来圆通上下文义。

是什么故啊?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故,在圆悟一心三藏的前提之下,悟后进修。可解释为观世音菩萨回顾因地修持耳根法门时,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修行次第。闻到了什么?闻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圆顿大教见道位的功德,圆教行人在见道位所见到的真如本性与在证道位所证到的真如本性无二无别。

思什么?思文殊菩萨在楞严法会代佛开示「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的金口裁定90。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没有他说;而《法华经》《楞严经》本为一体。

《楞严经》是对《法华经》的展开,从一点、一撇、一捺、一划、一字、一句、一段、一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解说宇宙万法之本源及其生住异灭之规律;《法华经》呢,是对《楞严经》的高度概括,充分肯定,反复赞叹;而《心经》则是从哲理上对《法华经》《楞严经》高度浓缩,极显绝唱!

明什么心?明「空即是色」!见什么性?见「色即是空」。明心见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诸法阿弥陀,诸法如是,诸法如来,诸法性相,诸法理事,诸法五蕴皆空,诸法不二」。此不二法门既是万法之本体,又为修证达道之总纲。

圆人明心见性虽说当下成佛,那是指分真即佛,下位不落六道轮回,上位可至十地等觉。如龙女那样,一闻《法华经》而直至妙觉圆满。毕竟是万万人中难有其一。绝大多数人尚须于分真后继续进修,而成究竟圆满即佛。

修什么?圆人明心见性以后,进修任何法门都能从分真到究竟,这就是方便有多门。而观音菩萨选择了耳根法门,这是圆顿法门,以此闻思修,直达涅槃彼岸。

怎样修?禅宗的传统修法是破相见性,要以不可思议的智慧和毅力,苦修无量劫,经历五十种阴魔境界(其实是无量种),也才能破除一分灭相无明,证一分法身,入初住菩萨位,还有四十一分法身无法证入;而圆教行人在见道位就已超越初住位乃至十地等觉。

观音菩萨是在圆人闻思修的次第中,行持耳根圆通之法。在这种前提之下,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菩萨心智」一切法统统回光返照,也就是入流照性——能观者毕竟谁是谁?所观者毕竟是谁?一直观到尘亡根尽识泯,分破「动、静、根、觉、空、灭」六关,进至「十方圆明」,超越世间和出世间——「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成就究竟圆满妙觉如来果位的修证,即「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参照《楞严经·第六卷》观音说法)。这是一种解法。

这段经文呢,还可以作另外一种解法。梵语本《心经》是在释佛灭度后由其弟子们凭记忆结集整理;再加之当时梵文由树叶刻写连接;又梵文本传到中国几经周转,两国语言差异——这中间盘根错节,种种原因都有可能造成经文的漏错、变异或译误。何以见得?《心经》译本有多种都不尽一致。

其中《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文本中就有「如是我闻,一时……」长长一大段,为玄奘本所缺。特别在「是故空中无色」这一大段中,有「无智无得,亦无不得」这两句话。据此,我们可以大胆推定,《心经》译文与原本梵文是有差异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依上文之义而变通一番下文:

「是故空中无色非无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受想行识非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非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即是空,空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非无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即是空,空即是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非无眼界亦非无意识界,眼界乃至意识界即是空,空即是眼界乃至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非无无明亦非无无明尽,无明及无明尽即是空,空即是无明及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非无老死亦非无老死尽,老死及老死尽即是空,空即是老死及老死尽;无苦集灭道非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即是空,空即是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非无智亦非无得,智及得即是空,空即是智及得。以无所得,非无所得故。」

这在佛法中叫「存疑」。佛法经文乃佛金口宣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不可以任何理由擅自变动一段一句一字,否则大逆不道。但是经文在刻抄、流通、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无意的疏忽,往往造成文不及义,或者由于古今时代的变迁,彼此地域差异,也会造成费解。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有权对原文作变通解释,以利理通文义。

若是这样变通,解释起来则更显顺畅,更显圆顿大法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之气势。文殊有言「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虽然二十五菩萨各自证得圆通,然而这些法门对于初机众生以及阿难来讲,迟速之别,快慢之分,非可等同91。何如圆顿本修,全性起用。妄本真,何须破?真即妄,何待求?既然色即是空,何须破色归空?既然空即是色,何劳出空显色?五蕴、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大中小三乘佛法,亦复如是。

换个说法,十方三世,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树木花草、泥巴瓦块、风云雨雾、乃及红黄黑白、是非长短、香甜苦辣酸臭,这天地万法无非诸佛法身真常,无非一人一念变现而已92。真心本性非空非有,非生非灭,非不生非不灭,非一非多,非真非妄,非佛非众;而是随缘现空现有,现生现灭,现不生现不灭,现一现多,现真现妄,现佛现众。如人在梦,梦境万千,仔细想来,此梦中人事岂是他人,何关别事,实乃梦中之人一念变现而已。

诸佛如来出世本怀,良苦用心,无非劝导一切众生赶快赶快梦中醒来。果然明白此理,深信不疑,当下成佛了脱生死。正如经文「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亦如《法华经》所谓「一念信解,蒙佛授记」;《楞严经》说为「发明便解脱」。这中间有何修何证?

可古今中外几千年,当今世界全地球,行人百千万万亿,有几个人信《法华经》93?有几个人修《楞严经》?又有几个人懂《心经》?一生成就,一时成就,一念成就,当下成就,百分之百成就的一心三藏大法,很多人却不敢相信,实乃佛法之悲哀!佛门之悲哀!行人之悲哀!

想当年,我佛世尊于楞严法会,苦口婆心,义正辞严,将自己金口宣说以及十方如来恒沙妙法通通判为戏论;并将经题说为「大方广妙莲华王」。在法华会上,佛更是近乎拍桌子打板凳,一口咬定《法华经》是唯一究竟了义之法,是第一方便之法,以十喻将《法华经》说为「诸经之王」94。《楞严经》之所以说为「经王」,就是因为它讲清了真理,让人当下了生死。

今人有说《无量寿经》是经王,不知有何根据?是何理由?当然了,若真读懂《心经》,一切经、一切法、一切人事万物,皆是王,这又当别论。

注:

90.十方薄伽梵,即十方诸佛。薄伽梵,是佛之别称,具足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一路涅槃门,三世诸佛皆由楞严大定而成就,没有第二条路。

91.《楞严经讲义·卷十六》:初发心人,欲入三昧,指楞严大定,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以不得圆根,则艰难而迟,虽修数劫,不及一日,以得圆根则容易而速,但修一日,可当数劫。因此迟速难易,自不同伦,又不可以不选也。

92.《楞严经·卷九》: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93.《法华经·法师品第十》: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94.《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

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印广法师 主讲

佛历二五五四年·慈航净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