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大学生担心朋友圈泄露隐私 近六成会设置分组屏蔽

随着微信的普及,朋友圈已经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朋友圈、刷朋友圈成为许多大学生记录生活…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实习生 潘晓文)随着微信的普及,朋友圈已经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朋友圈、刷朋友圈成为许多大学生记录生活、关注朋友动态、发布心情的常用方式。为了解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近日,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面向全国286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三成大学生将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超八成担心朋友圈泄露隐私,近六成发朋友圈会设置分组屏蔽,超五成反感朋友圈推销广告,超六成希望通过朋友圈了解他人,超六成会因为朋友圈影响对他人的看法。

  大学生允许朋友查看自己朋友圈的范围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大学生允许朋友查看自己朋友圈的范围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超三成将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超八成担心朋友圈泄露隐私

  根据微信在今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天有 10.9 亿人打开微信,7.8 亿人进入朋友圈,1.2 亿人发朋友圈。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最担心的朋友圈使用问题是什么?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学生中,担心朋友圈泄露隐私的大学生达到83.09%。为此,33.82%的学生会将朋友圈设置成“仅三天可见”。

  广西财经学院学生覃伊玲的朋友圈从一开始就设置了仅三天可见,她认为自己的分享需求可以通过线上聊天或者线下直接沟通的方式得到满足。所以她平时记录生活日常的内容基本不会分享在朋友圈,“我的想法是,想要分享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分享给周围的朋友或家人,在朋友圈就没有了分享欲望,设置仅三天可见已经成为了习惯。”

  因为有遇到过发自拍被不熟的人保存到手机里面的情况,广西大学学生喻曙晴非常重视朋友圈的隐私问题。一直以来都将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她认为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隐私泄露问题。她说,因为工作关系或者其他原因会加一些不是很熟的人,不习惯被新加的人“偷看”自己全部的过去。

  大学生是否在意朋友圈泄露隐私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大学生是否在意朋友圈泄露隐私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近六成发朋友圈会设置分组屏蔽,超五成反感朋友圈推销广告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张星发朋友圈会设置屏蔽,长辈、陌生的同学、广告推销是最常屏蔽的分组。谈及屏蔽长辈的原因,她表示,年轻一代使用的表情包或者网络语言梗长辈不太理解,存在代沟,常常发生误解。很久以前她在朋友圈发了某体育赛事的评论忘记屏蔽父母,结果父母立刻从卧室出来让她删掉。“这事以后,我不确定自己发的内容会不会让父母不悦,干脆就直接屏蔽了。”

  根据中国青年网记者调查结果显示,57.15%的大学生发朋友圈时会设置分组屏蔽,广告推销、负能量内容、心灵鸡汤(人生哲理)成为大学生们“最反感的朋友圈内容”榜单前三,分别占比52.02%、32.22%和5.61%。

  “广告推销”在许多学生眼里是“分组屏蔽”的常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生张卓林认为朋友圈是和亲戚长辈、好朋友、好兄弟分享心情、记录生活的地方,他直言:“在朋友圈看到广告推销的内容会影响他的使用体验,这时候会选择直接屏蔽。”

  大学生发朋友圈会不会设置分组屏蔽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大学生发朋友圈会不会设置分组屏蔽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超六成希望通过朋友圈了解他人,超六成会因为朋友圈影响对他人看法

  朋友圈是人们发布动态和分享生活的地方,也是向他人展示和塑造着个人形象的平台,刷新着朋友对自己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60.77%的大学生曾通过朋友圈试图了解一个人,61.72%的大学生会因为朋友圈影响对一个人的看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梁亚茹认为,在与朋友接触不多时,朋友圈所展示出来一个人的形象,往往能让她对那个人的认识更丰富。她回忆说,去年年底认识了一位在偏远地区支教的学姐,起初对这位学姐的认识就停留在人很有爱心,愿意花一年时间去支教,做很有意义的事情等方面,但是后来刷朋友圈的时候,她看到学姐会在自己能承担的能力范围内做很多有意思的事,会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会拍美美的照片,“这让我刷新了对她的认识”。

  山东大学学生董飞飞也有通过朋友圈去了解一个人的经历。去年,他认识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郭宇晗。因为不在一个城市,他只能通过浏览朋友圈的方式去了解郭宇晗的日常,“她会通过朋友圈分享在西藏支教过程中与藏族同胞的生活”,透过这些日常,董飞飞领略到了雪域高原的美、了解了藏族人民的纯真朴实。“郭学姐深深地影响了我,如今已经大四的我决心也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希望可以服务祖国。”

  最让大学生反感的朋友圈内容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最让大学生反感的朋友圈内容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制图

  专家:朋友圈是人格特征的一个方面,提醒大家培养理性认知,优化人际交往技巧

  对于超三成大学生将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心理学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鑫星认为,仅三天可见的朋友圈背后,盛载着个人的即刻心情心境,甚至是大众当下不能消化的情绪,因为个人的悲欢并不相同,尤其是年轻人从“自嗨到娱乐”也许只是一个心情的转变,在公共区域保持适度的自我界限,让年轻人在微信上有着适当的安全感;“微信好友”其实更多的是若有若无的弱联结;有了三天的设置,可以让那些喜欢在朋友圈自我表达与自我表露的人保持一定的安全感。

  在发布朋友圈时,难免有吐槽和抒发感受,被领导同事看到会“社死”,被父母看到会担心,因此屏蔽成为一种自我屏保。在朋友圈既有难以克制的一吐为快的冲动,又有不愿被相关人士看到的担忧,屏蔽不失为一种体面之选。

  对于大学生希望通过朋友圈了解他人,也会因为朋友圈影响对他人的看法这一现象,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贾涛认为,这其实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意识的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少年与成人早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统合和防止统合危机。自我统合是指个人的内部和外部的整合和适应之感,统合危机是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这时候的年轻人存在需要自我认同基础上获得共享的认同,也存在角色试验带来的消极认同。

  朋友圈呈现的是人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其实就是提醒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过程,培养理性认知,优化人际交往技巧。

  关于朋友交往,贾涛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消除认知错误;其次,学会“角色互换”;最后,学会赞美与批评。(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星、郭宇晗、董飞飞为化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444565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4445651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