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发布会,学生们模拟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召开“核废水”入海的新闻发布会。同学们扮成了公司股东、新闻记者、公关部总监,模拟提问和应对,甚至有隔壁组的同学化身“维权人士”,闯进了发布会现场……大屏幕上,鲍勇剑教授不时给出他的建议,还请来日本友人模拟记者线上入会,向台上的“新闻发言人”发出“灵魂拷问”。
模拟新闻发布会
虽然只是模拟新闻发布会,但根据遭遇危机企业的国别属性,鲍教授不仅在线上邀请法国、日本的朋友扮演记者加入,还在现场邀请了国内知名媒体人、律师对同学们的公关活动得失进行点评。
《危机印象》小型展览
以上这些,只是鲍教授此次全新设计的《危机管理》课程惊喜中的一小部分。课程的第一天,学生们就在教室外看到了《危机印象》小型展览,其中的作品全部是来源于同学们自己用图文描述的对危机的理解。4天时间里,还有许多丰富的安排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准备这样的一堂线上线下融合课,教授要花费比原先多近一倍的时间。鲍勇剑教授介绍,融合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重新规划。“基本上每天都想着不同的设计,思考哪个可以实施执行。”在他看来,这次让全班同学参加创造涂鸦画作是最“出格”的设计,他的灵感来源于纽约涂鸦画艺术家JonOne的一次“展览事故”。JonOne的一件价值50万美元的展品在韩国展览时,被一对来博物馆观展的年轻夫妇现场起性,当即涂鸦。他们以为是可以当场作画的。画家没有放下画笔前,他不知道最后的创作,这个误会似乎和危机管理有某种微妙的耦合。“我们课堂中讨论的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是‘渐显现象’和‘曲线诞生’。这是系统论中最难理解的概念。”鲍勇剑教授希望借助这个现场涂鸦,让同学们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画布的改变中,通过参与和直观视觉,可以联系到系统逐渐变化和秩序曲折诞生的过程。
突破时空禁锢,探索教与学的多种可能
“教授必须有脱胎换骨的转型,必须有教练和导演能力!教学是一场大戏!”说起融合教学的探索,鲍勇剑表示,疫情给EMBA授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可以突破原有的时间和空间的习惯,重新想象一切;让课堂教室“莎士比亚化”。教授如果愿意,可以“做孙悟空,拔根毫毛就能产生‘真身’效果,创造一系列‘真身’效果”。
从时间维度上,鲍教授将课堂各种活动背后的时间重新标签化。哪些时间活动是可以移动的,可以不受教室围墙的限制。“许多课前的准备,过去是在课堂教室里同步发生的。现在,我把它移出来,事先加工,再放回去。例如,专题小组同学可以在课前完成与我的讨论,然后,现场报告。”在4天的课程里,鲍教授请到了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的教授共同参与,加上法国和日本的“记者”,来自全球各地的专业人士共同在国际层面探讨人类的危机管理应对方案。
空间维度上,鲍教授希望教室的“真实”感仍然得以维持,因为直观感受是一个重要的现场教学价值。因此,鲍勇剑设计想象各种替代的方式,制造“真实”空间的体验。例如,给同学最后一份材料上的亲笔签名。是他事先做好,用国际快件送到学校。它的真实感可以弥补不在现场的遗憾。鲍教授希望能最大程度上利用虚拟空间和现场教学的双重优势,突破传统课堂的桎梏,探索线上线下跨时空的对话极限。
当然,融合教学还有待突破的问题。比如在现有硬件条件下,老师怎么全景感受教室现场的情绪起伏?鲍勇剑教授表示,现在的技术只能让他看到少数同学,也看不清他们的面部表情。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设备等方面逐步改进。“下一次,我就打算用两部电脑。一部放PPT,一部保持全部同学的教室画面。” 他表示,未来还需要设计更多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桥段。
EMBA 19春3班的陆奇峰表示,目前常见的线上课程大多是老师单向传授,缺乏互动,学生参与感也不强,容易开小差。但好的融合课,让他体验到“热血沸腾”和“暖意满满”。“代入感,情感共鸣,我觉得这是一堂好的融合课必备的特点,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他表示,《危机管理》课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他的期望。
这场变革,一切重新想象
事实上,复旦大学EMBA在疫情之初,已敏锐感知探索商学院教育变革的趋势。复旦大学EMBA扎根中国本土商业实践,汲取国际前沿的管理思想,致力于为企业家、高管提供全面系统的、国际化的现代工商管理理论教育。基于此,国际化的师资一直是复旦大学EMBA的优势之一。在面对全球新冠疫情来袭之时,海外教授首先碰到的,就是无法走进课堂授课的困境。
过去,EMBA的授课就和常规的院校授课方式有很大不同。在4天的集中授课里,教授和同学沉浸在一门学科的研究探讨中,通过教授讲课、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将实践与理论结合。
在疫情来袭之时,线上授课把大家分散在各自的空间里,如何激发学生的互动性?凝聚起讨论的场景感?保持听课的专注力?在一小步一小步的尝试中,复旦大学EMBA尝试探索通过融合教学来解决这些问题。融合课结合了线上课突破时空局限、线下课参与感强的优势,教授成为思考的引导者、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在问题交流、案例讨论中互相学习,深入课程核心,再浅出至经营实践,如同经历一场课程的历险与漫游。
在教授一次次”天马行空“的场景构思中,EMBA配合把教授的设想进行落地,模拟场景切换,逐步契合教授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像《危机管理》课程,除了传统的线下课程安排之外,还要从技术、教务工作、学生对接、外围活动等方面配合教授进行准备。鲍勇剑教授所在的加拿大与中国时差有12小时,与教授的每项细节确认,对于老师们的精力都是极大的考验,EMBA团队和教授一样,力求精益求精,给同学们带来最好的课程体验。除了《危机管理》之外,目前,复旦大学EMBA的课程中,凌鸿《企业信息管理》、李瑞华《国学与领导力》、张宪初与胡鸿高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社会责任》等许多课程都在尝试这种融合教学的探索。
现场拍卖会
复旦大学EMBA项目主任徐喆表示,疫情推动了“线上课程”时代的到来。对于商学院而言,应该顺应变革,调整规划,不断尝试,迎接混合式教学的到来,这会是一个渐变式的改革而非立竿见影的颠覆式创新。疫情是商学院探索新课程模式的一个窗口期,教授有相对充分的时间来做线上课程的教学改革,线上线下的"分歧"并存且相协,未来将“因课治宜、因地制宜”选择最为合适的授课形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